第二,先生真舍得花錢買書。他在一九一三年的書賬後麵寫道:“本年共購書三百十元又二角二分,每月平勻約二十五元八角五分,起孟及喬峰所買英文圖籍尚不在內。去年每月可二十元五角五分,今年又加增五分之一矣。十二月卅一日燈下記。”他初任職教育部時,開始為津貼七十多元,到這一年十二月的俸金數,也才二百多元。
從日記裏所記“往瑞蚨祥買狐腿衣料一襲,獺皮領一條,共三十六元”的數字看,這二百塊大洋,時值上萬人民幣,大致差不多的。每月花在買書的錢,大約是他那時收入的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現在的工薪階層,有這樣魄力者,大概不多。一九三平均每月二百多元,相等於他當時一本書所收到的版稅。
據我所知,我認識的作家朋友中,還很少有哪一位把他一本書的稿費,都用來買書的。所以說,像魯迅先生這樣舍得在書籍上花錢,我們後輩還真是有所不及的。
前幾天,我在惠州一書店,看到中華書局的《蘇軾研究》,四本,要七十元,我猶豫了。在東單舊書店裏,一部原價五元許的《三國誌》,也漲到三十來元了,何況新書?所以,時下書價騰貴,碼洋升高,也是使得欲讀書之人望而卻步的原因。其實,桑拿浴一番,保齡球一小時,卡拉一曲,都足以買得一大抱書籍的。可那些卡拉、桑拿、保齡者,偏偏並不怎麼想購書,而想購書者,又往往囊中羞澀。
因此,在工資達不到魯迅先生早期二百大洋那個水平,出版業的利潤稍稍看得低一些,是有助於文化傳播的。
第三,從書賬看出,先生對各門各類的書籍,無不具有廣博的興趣。經史子集,碑帖拓片,墓誌造像,筆記小品,理論哲學,文學藝術,外文原著,叢書文庫,無不在他搜羅之中。從《華嚴經》到《嵇中散集》,從《切支丹殉教記》到《異常性欲之研究》,簡直無所不備。由此,也可了解,正因為大海不擇細流,魯迅先生才如此博大精深,令我們後人歎為觀止的。
讀書,需要時間,買書,需要金錢,因此,讀書,總是有所選擇,與個人誌趣愛好相關。尤其,真正的讀書人又兼腰纏萬貫的大款者大概不多,買書,當然更要精益求精的了。不過,還是要多讀一點書,多買一點書,庶不至於愧對這文化古國的稱號,也是自我精神文明的建樹。到了年底,那些官場經營者,也許會統計一下官長幾級,那些商場逐鹿者,也許會估算一下錢賺若幹,那麼讀書人,像魯迅先生那樣,來一篇書賬,看看一年來,讀了多少書,買了多少書,不也是一件很風雅的事嗎?
而這些書帶給我們的精神上的補益,心靈上的充實,就更是難以衡量的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