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有真才實學,而不講虛榮,現在宋朝的官員追求奢華的風氣盛行,國家是難以治理好的……做人就要像晏嬰那樣,多想想怎樣為國出力……”
由於文天祥善於思考,肯鑽研,所以他少年時代寫的文章就很有風骨,很有正氣。以後參加進士考試,甚至做了官,他所寫的文章,以及發表的見解,都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意義。
在“革”字治學思想指導下,文天祥從小就有著明確的讀書目的,那就是為了補世和報國。文儀很了解當時的國家形勢,他常對天祥兄弟說:
“自從大宋朝廷南渡後,國勢日漸腐敗和衰落,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發展和強盛起來,他們滅西夏,占高麗,又吞並了金朝,雖然目前內部有些權力之爭,但遲早是會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們要學好本領,為國效力呀!”
文天祥的父親最喜愛竹子,他在院落內外栽了許多翠竹,還給書齋起名“竹居”。文儀還經常親自修整竹園,有時還畫上幾幅畫或對翠竹吟上幾句詩,他的生活中離不開竹子。同時還經常與天祥兄弟談論竹子的功用和性質,用以啟示他們做人要正直和堅強。
一天,上完新課,麵對窗外的綠竹,文儀突然發問:“你們兄弟二人想想竹子都有哪些用途,看看你們誰說得最多?”
弟弟文璧搶先回答:“竹子可以做筷子,編籃子,能製床,做桌子、椅子,蓋房子,紮掃帚,還可以做扇子、鬥笠……”
天祥接著說:“弟弟說得對。但更重要的是竹子可以製筆,可做竹簡,曆史上的許多書都是寫在竹簡或刻在竹簡上的,沒有竹子,我們哪能知道古代那麼多事情啊!”
“是的,是的,你們說的都對,竹之功用可謂大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謂高尚。你們能說說它的品格嗎?”父親進一步發問。
“竹子經風雪而不凋,”弟弟文璧說,“別的花草一遇霜打風吹都枯死了,而竹子卻依然挺立,依然翠綠。古人稱鬆、竹、梅為歲寒三友,說的就是這種不畏嚴寒冰雪的性格。”
“竹子無論在山地,還是在平原都能生長,它不要求很好的種植條件,”文天祥一麵望著院子裏的翠竹,一麵從容地說著,“然而竹子質地卻很堅硬,不管風吹,還是雨淋,它都保持正直,從不肯低頭彎腰!”
父親越聽越高興,把天祥兄弟領到屋外竹林旁,指著竿竿修竹說:“我生來最喜愛竹子,原因就在這裏。竹子有那麼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們給予什麼,它質堅、幹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幹可斷而不可改其直。我認為做人也需要這樣。”
“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一定像竹子那樣去做人,要為人們辦更多的好事、實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惡勢力,絕不低頭彎腰,絕不變節。”天祥握著拳頭,堅定地對父親說。
廬陵,自古以來便是人才薈萃之地,僅宋朝就出現了著名的人物,諸如歐陽修(諡文忠)、楊邦禕(諡忠襄)、胡銓(諡忠簡)、楊萬裏(諡文節)。這的確是廬陵的驕傲,人們在學館掛起了他們的遺像,供全縣讀書人瞻仰。
一天,父親要到縣城裏的學館去,便問文天祥:“你今天不用在家裏讀書了,跟我去一個好地方,行嗎?”文天祥問:“什麼好地方呀?”父親有意問:“你猜一猜呀!”文天祥不假思索地說道:“縣城學館,對不?”父親高興萬分,說道:“對,就去那兒。”
天祥早就把那裏當成很神聖的地方了,便高興地答應道:“去,我早就想去看看。”
“路途遙遠,走起來不許喊累,看時要仔細,回來還要說說有什麼感想,能做到嗎?”父親向天祥提出要求。
“能——”天祥滿口應允道,連蹦帶跳跟著父親出了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