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正道直行撫地方(3 / 3)

縣衙裏慌了,立即派人勘查現場,了解情況,並且張貼告示:“有告發檢舉者,賞銀百兩。”此案能否及時破獲,關係十分重大,州府派下來送關、會的人居然死在此縣境內,又遲遲查不出來,那還了得?

當天中午,賣米糕的楊老漢見到告示,心中不由一驚:“賞銀百兩”,這下可要發財了!昨天陳銀匠不是明明說過這袋關、會歸他嗎?可是,陳銀匠不會去殺人搶財呀!他隻是說說罷了。不過,既然說了,我就能告發他,告了他,我就能得百兩銀子。是他不是他,縣衙會去審理,反正這一百兩銀子我得定了。

楊老漢告發了陳銀匠。縣衙立即派人將銀匠捉去。

陳銀匠被捉到縣衙後,立即被審問。

“昨天下午你是不是認出運送關、會的人從本縣街上經過?”

“是。”

“你是不是說過這袋關、會歸了你?”

“我是開玩笑,說如果歸了我……”

“狡辯!不用刑你是不說實話的。來,上大刑!”

一陣酷刑,整得陳銀匠昏死過去,冷水潑醒後又拖上來。

“說沒說過這袋關、會歸了你?”

“說過。”

“你想沒想過殺死這兩個運關、會的人?”

“想過。”

“是不是你殺的?”

“不是。”

“再上重刑!”

“饒了我吧!我招,是我……”

就這樣屈打成招了。

有了口供,又有證人,縣衙馬上結案,判殺人搶劫犯陳銀匠死刑,立即執行。並且向州府報告,表明本縣辦案迅速。州府也讚揚臨江縣治理有方,獎賞了縣衙辦案人員。

文天祥聽了老婦人的訴說,心想,肯定又是一起冤案。於是他對老人家說:

“您老先回去吧,我一定了解清楚,如是冤案,一定要平反。”

僚屬都勸文天祥不要管,他們說:“案子已報州府批了,人也被處死了,你平了反,人也救不活了,況且還要牽扯上上下下那麼多人,對你這個新官也不利啊!還是不幹預,不惹麻煩為好。”

“宋朝雖有大法,但難以實行,我看原因就在這裏。官吏胡作非為,拿百姓的生命當兒戲,這怎麼能行!我們若不管,這冤案、假案怎麼能製止呢?這個案子我管定了!”

到了縣衙,文天祥查閱了案卷,看了現場,多方麵了解情況,一忙就是好幾天。最後從銀匠母親那裏他得到了一點線索。

當文天祥問老人家,兒子死後有什麼情況時,老人說:“一天我去上墳,到新墳前卻發現有剛燒過紙的痕跡。我家在這城裏再也沒有親友了,肯定是老天爺給他送的紙錢,他太冤了,老天爺也有眼啊!”

文天祥對這情況很重視,正巧陳銀匠的祭日到,他早早地帶了人把新墳監視起來。

天剛亮,一個穿戴整齊的年輕人來到了陳銀匠墳前,鄭重地磕頭行禮,然後邊燒紙邊說:“陳大哥是你替我死的啊,你的冤魂可別來纏我啊!我為你送錢,好好照顧你,可千萬別找我的麻煩!”

“肯定是此人作的案。”文天祥派人跟蹤這個上墳的人。

原來,這是本城大財主李有富家的三少爺李三,平時吃喝嫖賭樣樣都幹,錢花完了,就要生事。那天又找家裏要錢沒要著,正好遇見運送關、會的,便生了歹心。第二天李三藏在運關、會人必經的小山後麵,將兩個人殺了,搶走了關、會。而李三又非常迷信,當陳銀匠替他吃了官司送了命後,他總認為陳銀匠的冤魂纏著他,所以才到陳銀匠墳上去燒紙。

文天祥派人搜查了李財主家,果然在他家的閣樓上發現了那筆被搶走的關、會。

真相大白,文天祥為陳銀匠平了冤案,並作了判決:處死李三,以抵償運關、會人的性命;處死原主要辦案人,以抵償陳銀匠的性命,將誣告陳銀匠的楊老漢關入大牢,準備充軍;由官府贍養陳母終身。

陳母哭著感謝文天祥,百姓們稱讚文天祥是“愛民的地方官”。然而,這樣的事必然得罪上上下下的官吏,此案平反後不久,文天祥就被罷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