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山戰敗以後,文天祥向自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昨天,西北海麵還有宋軍的大隊船艦,如今隻見北船,不見南船的旗號了,宋軍還能保存一點力量嗎?
昨天,兩邊桴鼓擂得十分響亮,今天海上一片靜寂,宋軍竟就此不能再戰鬥了嗎?
昨天,張世傑元帥正在布置戰鬥,今天他是殉難崖海呢?還是已經突圍出去?杜滸、鄧光薦這些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不知犧牲沒有?
昨天,祥興皇帝還在他的座船上,他的存在是宋朝存在的象征,如今他是生是死,音訊杳然。如果皇帝不幸殉難,不絕如縷的宋朝還有希望嗎?
這些問題縈繞腦際,他找不到任何答案,宋朝竟落得這樣悲慘的結局,他無比痛心。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不可能正確總結出曆史教訓,隻是歸咎於奸臣誤國。在煢煢孤燈下,他含淚寫了一篇記述隋山決戰和自己的感想的長篇史詩。他把隋山失敗比作趙長平軍被秦將白起坑殺,是中國曆史上的大慘案。他記述這次空前的海戰說:“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爭奪搏。古來何代無戰爭,未有鋒蝟交滄溟……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隻有北船在。昨夜兩邊桴鼓鳴,今夜船船鼾睡聲。北兵去家八千裏,椎牛釃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這次戰爭確是宋元最後一次決戰。張世傑雖然突圍出去,但他再也無力重整旗鼓繼續戰鬥了。他率領一百多艘船隻乘夜駛到南恩(廣東陽江縣)海上的螺島停泊,曾想整頓殘餘水軍,再招集廣東誌士義民參軍,在陸上建立根據地。不幸這支船隊突然遇到翻江倒海般的大颶風,船隻有的撞擊壞了,有的沉沒海中。將士勸他上岸暫避,他拒絕了,說:“沒有必要了”。座船搖晃得非常厲害,幾次險些傾覆,張世傑若無其事似的,他扶著板壁登上舵樓,兩眼凝視著在颶風中忽上忽下的宋軍殘餘船隻,喟然長歎著對身邊的將士說:“我為宋朝仁至義盡了,一君身亡,複立一君,現在國已無君,我不在隋山殉難,隻為元軍退後,再立國君,以圖恢複宋朝社稷。如今國事至此,這是天意呀!”這時颶風更急,怒濤更高,張世傑竟墮水溺死。將士撈起他的遺體,葬於螺島東端力岸村。螺島因為埋了烈士的忠骨,改名為海陵島,取海上陵墓之意。
戰鬥結束後,隋山海麵一片濃重的腥臊味兒,雙方戰死的士兵,跳海殉節的宋軍官兵和義民,屍體陸續漂浮起來,七天以後,竟有十餘萬具。元軍駕著小船在海上撈取財物,一個士兵發現一具穿黃衣的童屍,身上佩著玉璽,他取下玉璽,把屍體扔到海裏,玉璽送到張弘範那裏,張弘範斷定是皇帝的屍體,立即命令士兵撈取,可是不知已漂到那裏去了。他即派人向元朝政府奏聞。
張弘範消滅了督府軍,南宋最後一個皇帝也死在他手裏。他自以為對元朝立下不世之功,十分得意,派人在隋山北麵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以便“留芳千古”。可是事與願違,他滅宋的罪行受到中原和南方人民的唾罵。明朝時候,有人把這塊石刻削去,改鐫“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個字,紀念這位殉節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