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縣域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性(2 / 3)

另一方麵,大量農村農業剩餘勞動力進入小城鎮,必然會進一步推動城鎮經濟增長並進一步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我國縣域的城鎮化水平長期滯後於工業化,造成縣域城鎮發展緩慢,多數城鎮的人口規模小,經濟活動的集聚程度低,基礎設施落後,客觀上迫切需要擴大規模,加快發展。因此,推進縣域城鎮化,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製鎮,既可以使上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定居,為縣域經濟增長提供人力資源;又可以使這些小城鎮較快地成長為帶動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域性中心,為農村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創造條件。

此外,從轉移的成本和可能性考慮,加快縣域城鎮化建設、發展縣域小城鎮也是目前最適合沾化縣的戰略選擇。一方麵,小城鎮對勞動力的技術含量、文化素質等各方麵要求較低,這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更易於融入城鎮生活;另一方麵,沾化縣小城鎮一般選擇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道路,這種發展道路有利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並使勞動力優勢成為小城鎮的經濟優勢,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三、促進縣域農業化發展進程

縣域城鎮化發展對於推動縣域農業化進程的相互作用體現在下列兩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城鎮化為農業產業化創造條件。從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曆史來看,大部分國家都是通過城鎮化大量減少農民,促進了土地的集中和土地規模效益的形成。我國目前人均耕地隻有1.26畝左右,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均耕地大約在3.6畝左右),土地使用缺乏規模效益、剩餘勞動力轉移不充分必然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經濟效益日益降低,農民生活水平下降。農業產業化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條件正是城鎮化。首先,在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通過農民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可有效地促進農村有限的土地向資源配置效率高的地方集中,提高土地的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程度,促進縣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其次,在縣域城鎮化進程推進過程中,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購買力上升,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

第二個方麵,農業產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支撐。農村城鎮化戰略的目標是通過增強城鎮的經濟力量,完善城鎮的功能,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改善農村社會經濟結構,帶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村城鎮化戰略必須立足於具有支撐作用的產業,通過農業產業化增強農村城鎮的經濟實力,使農村城鎮化走上一條自我積累、完善功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農業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而且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勢必會更加重要。

四、推動縣域工業化發展進程

隨著縣域城鎮化的推進,人口及各種經濟量在城鎮相對聚集,促進了專業化生產與規模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農村城鎮不但具有工業集中度高、經濟效率高的規模優勢,而且又通過規模效益使經濟量更快地聚集,以更高的產出率發展。因此,城鎮化的發展會推動縣域工業生產率的提高。

第一,城鎮化可以為縣域工業的發展提供外部經濟效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城鎮為大規模的生產提供了可能;城鎮為建立在人力資本積累和麵對麵的交流基礎上的高度專業化的勞動力的形成和新思想的產生提供了便利,同時,位置的鄰近有利於知識的傳播和住處的擴散;高度專業化的投入在城鎮更易取得;城鎮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