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速縣域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
沾化縣在城鎮化進程中,加速了縣域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實現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1994年至2004年11年來,沾化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逐年增多,1994年僅為1057人,而到了2004年則達到了10031人,增至1994年的9.5倍;其中,2002年至2004年3年間的增幅尤其明顯。可見,沾化縣城鎮對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其吸收潛力也會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而逐年提高。此外,從轉移的成本和可能性考慮,加快縣域城鎮化建設、發展縣域小城鎮也是目前最適合沾化縣的戰略選擇。一方麵,小城鎮對勞動力的技術含量、文化素質等各方麵要求較低,這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更易於融入城鎮生活;另一方麵,沾化縣小城鎮一般選擇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道路,這種發展道路有利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並使勞動力優勢成為小城鎮的經濟優勢,帶動縣域發展。
(二)擴大縣域居民的有效需求
在我國現階段,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是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因為消費是生產過程的最終環節,一切產品隻有進入消費,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才能使商品價值和效用得以最終實現。在加快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化不隻是創造消費需求,而且會直接或間接創造投資需求,城市化創造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和住房需求。以沾化縣為例,1994年,沾化縣職工平均工資隻有364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88元。到了2004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了11087元,是1994年的3倍,環比速度達到了10.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321元,是1994年的3.7倍,環比速度達到了12.7%。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年增幅快2.1個百分點。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的基礎上,縣域居民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並且消費結構也逐漸提升。
四、縣域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全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層次,縣域城鎮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縣域經濟迅速發展,城鎮的集聚和擴散功能進一步增強,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批國家級、省級文明衛生城市湧現出來,明星小城鎮數量也越來越多,在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縣域城鎮化進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城鎮化發展的步伐。
下麵主要以沾化縣為例闡述縣域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作為山東省濱州市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層次,沾化縣縣域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的集聚和擴散功能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迅速發展。但是,縣域城鎮化進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城鎮化發展的步伐。
(一)縣域小城鎮規模過小,經濟實力弱
我國多數縣域內農村建製鎮數量多、密度大,鎮域範圍小。“以鄉建鎮”的建製鎮設置模式,使平均每個建製鎮的行政區劃麵積與一般鄉鎮差不多。根據計算,1999年末,全國(不包括台灣省)平均每個鄉鎮的國土麵積隻有207.7平方公裏;平均每個建製鎮麵積隻有484平方公裏。東部12省市區每150.3平方公裏,中部(除內蒙古自治區外)每281平方公裏就有1個建製鎮,建製鎮密度較高的廣東、浙江、山東等省,平均每114.6平方公裏、101.1平方公裏和104.2平方公裏就有1個建製鎮,同比分別隻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3.7%、20.9%、21.5%。
有研究表明,鎮區人口達到3萬人時,才能發揮經濟中心對經濟的集聚作用,超過5萬人時才可以發揮對周邊經濟的帶動作用。據浙江省的數據表明,鎮區人口規模在3萬人以上的小城鎮與鎮區規模在1萬人以下的小城鎮相比,財政收入前者高於後者6.8倍,鄉鎮企業總產值高出4.3倍,鎮區外來人口多出23.1倍,鎮區企業個數多出13.7倍,鎮區集貿市場多出4.7倍,鎮區第二、三產業人數多出10倍。
沾化縣縣域內農村建製鎮數量多、密度大,鎮域範圍小。“以鄉建鎮”的建製鎮設置模式,使平均每個建製鎮的行政區劃麵積與一般鄉鎮差不多。根據計算,全縣除富國鎮土地麵地達到2.4萬公頃左右,其他鄉鎮規模均小於環渤海地區平均水平。過小的鎮域範圍造成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城鎮功能不健全。由於小城鎮難以吸收足夠的人口、資金和其他經濟資源,導致各項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資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供給產生嚴重不足。這使得小城鎮的集聚效應難以發揮,難以形成局域經濟中心,對周邊地區也缺乏輻射帶動能力。
(二)規劃不合理現象較為普遍
我國的縣城和小城鎮建設的確有一些規模起點高,城鎮功能強,管理水平高,發展勢頭好,但更多的卻是規劃檔次低,隨意性大,規劃執行混亂,甚至不執行規劃隨意建設,造成城鎮功能布局混亂,功能分區不明顯。目前小城鎮規劃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管理方麵屬於鄉鎮規劃部門,理論規劃與評估布局方麵從屬於城市規劃部門,但其規劃理論、手段、程序等又與大中城市混為一談,沒有自己獨立的體係。
沾化縣各建製鎮在規劃設置方麵不盡合理,以沾化縣縣城為例,其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城鎮布局仍按照原有的行政區劃進行設置,使得入住人口少,形不成規模效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鎮的社區中心地位以及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二是縣城布局結構不盡合理,用地混雜,功能分區不明確。
三是從用地指標情況來看,居住用地指標偏高。目前縣城居住地總麵積187.1萬平方米,占城鎮建設用地的31.9%;人均居住用地44.5平方米。居住用地比例過大會導致縣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乏力,影響城鎮的凝聚力。
四是單位占地過大,目前縣城行政辦公用地70.7萬平方米,占城鎮建設用地的12%,人均麵積達16.8平方米(縣域遠景目標為城區人均辦公麵積6.6平方米);各單位前公後宿,各自為政;建築密度較低,按小而全的模式建設,土地利用率低,同時使基礎設施難於配套建設。
五是縣城綠地率低(2000年綠地率僅為1.6%),環境質量仍需提高。整個縣城大型公共綠地和街頭綠地少,各單位沿街千方百計利用空間修建房屋,致使城市空間單調、呆板,缺少特色和生機。
六是道路用地不盡合理。目前道路建設隻考慮到了近期城市建設用地,未考慮城市遠期發展,許多道路較窄,有的道路無法埋設市政管線,給城市建設帶來了困難。
(三)縣域人口城鎮化水平低
目前沾化縣縣域內人口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後於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農村工業化水平。全國農業普查表明,1996年末,我國縣以下90%以上的人口仍居住在一般鄉鎮和村以下。即使是發達的蘇南地區、珠江三角洲、溫州地區,其農村建製鎮的鎮區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分別隻有14.2%、20.4%、16.2%,如果再加上大都沒有當地城鎮戶口,流動性較強的鎮區外來從業人口,上述比重也分別隻有21.1%、24.6%、21.2%。而我國農村社會總產值中,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變化較大,由1978年的68.6:26:5.4到1997年的24.4:62.9:12.7。根據測算,從1978年到1996年,農村社會總產值的結構變動值為83.44,而同期勞動力結構的變動值隻有36.98,比前者低46.46。
據統計資料表明,2004年末,沾化縣80%以上的人口仍居住在一般鄉鎮和村以下。人口城鎮化水平低下造成各種經濟資源不能充分流向城鎮,影響了城鎮區域中心地位的形成。
(四)縣域城鎮社會保障製度不完善
目前,沾化縣已逐步放開對城鎮戶口等方麵的限製。1993―2000年期間,全縣為大約3萬名居民辦理了城鎮戶口。在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生活必需品一律實行平價供應,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麵都有補貼和保障;而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城鎮戶口在就業、參軍、入學等方麵都享有不同程度的優先待遇。目前,沾化縣社會保障體係尚不完善,附著在城鎮非農戶口上麵的各項社會福利普遍不高,社會保險在小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的覆蓋麵較低,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在小城鎮中基本沒有施行,致使小城鎮戶口的吸引力下降;而不遷移戶口相對自由度更大一些:“進”可以在城鎮經商辦企業,“退”可以有農村的承包地作為今後的生活保障。因此相當部分農民在城鎮就業的同時也保留了農村戶口和承包地,影響了沾化縣城鎮化戰略的實施與農業產業的發展。
(五)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適應城鎮化的發展
沾化縣目前農村勞動力數量大,他們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素質雖然已有所提高,但總體來看仍較為低下。據2004年底統計資料顯示,全縣現有各類人才7817人,研究生隻有1人,中專生282人,高中以下學曆人數為1377人;縣域人才數量占總人口比例明顯落後於發達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也有較大差距。據有關資料表明,每萬人口擁有的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全國水平為142人,而沾化縣隻有21人,遠遠低於全國同期水平。縣域農村人口素質水平普遍低下,增加了他們的就業障礙,並且造成農村兼業現象普遍,農民即使進城也並未完全融入城鎮生活;同時,城鎮居民素質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麵使新興產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麵大量低層次人員過度競爭,影響了城鎮化發展。
(六)政府管理體製阻礙農村城鎮化的進程
縣政府對農村的某些公共服務職能沒有很好履行,製約了相關產業和領域的發展。由於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後,製約了潛在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限製了消費增長。農業市場信息服務體係不健全,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和優質、高效農產品的發展。由於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體育文化事業發展滯後,也製約了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五、沾化縣城鎮化發展思路
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城鎮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以沾化縣為例,目前,該縣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生產水平逐步提高,商品率不斷提高,為農民向城鎮轉移提供了基本保障;特別是市場在資源配置和要素流動中基礎性作用的發揮,這些都為打開城鄉壁壘提供了體製性保障,為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在縣域城鎮化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從本縣域具體情況出發,切實製定推進城鎮化的戰略措施,走出一條能推動城鎮經濟和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一)樹立非均衡發展的戰略思想
在縣域城鎮化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有非均衡發展戰略的思想,重點發展縣域的縣城和少數基礎好、潛力大的建製鎮。在非均衡發展理論中,“增長極”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縣域經濟增長起支配和推動作用的經濟部門或空間區域,不僅包括與一定地理範圍相聯係的變量之間的結構關係,也包括經濟現象的區位關係;而在縣域經濟理論中,“增長極”概念就具體表現為中心縣城和建製鎮。增長極理論的主要內容指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地方,總是首先出現在少數區位條件優越的點上,並進而不斷發展成為經濟增長中心即增長極;增長極的形成有賴於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所在地區既要集中相當規模的資本、技術、人才,又要有較好的區位環境條件;增長極具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兩種作用,前者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極點集聚,後者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均在不同方麵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就縣域經濟發展來講,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可能同時出現在縣域內的各個空間區域,因此應當集中力量優先發展具備條件的中心城鎮,使其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發揮集聚和擴散效應的縣域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