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知論為理論基礎發展而成的心理治療法,稱為認知治療法。所謂認知治療法,是指經由解說與指導的再教育方式,糾正患者既有的敵人,對己、對事理的錯誤思想與觀念,協助其重組認知結構,藉以收到患者自行“覺今是而昨非”的治療功效。認知治療法是一類多種心理治療法的總稱,在這裏隻介紹貝克的認知治療理論,因為他的理論對治療大學生網絡遊戲成癮的借鑒意義更大。
一、認知療法理論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貝克(A·T·Beck)的認知治療法和理性行為治療法都是主動的、指導的、有時間限製及有結構性的治療法。這是一種洞察治療法,強調認知以及改變負麵的思考與不適當的信念。貝克認知療法的理論論點是,人們的感覺與行為取決於他們如何建構其經驗。他的研究工作獨立於艾裏斯,但兩者對於協助當事人了解與放棄自我挫敗認知的目標是一樣的。貝克與艾裏斯曾交換過彼此的意見,貝克推崇艾裏斯引進“人們的信念是可以理解的”這一基本觀念,以及甚至能說服懷疑者相信“認知因素是改變感受與行為的一條途徑”;艾裏斯則推崇貝克思想極為清晰,研究工作對於心理治療有很大的貢獻。艾裏斯推崇貝克及其學生,對於功能不良的信念及如何改變這些信念使產生療效,已進行了相當卓越的研究工作,並收集相當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貝克提出情緒困擾的認知模式,基本理論是:若要了解情緒困擾的本質,必須把焦點放在個人對於引發困擾的事件的反應或想法。其目標在於改變當事人借助自動化的想法而形成其轉發上的基模,並開始推動改造基模的構想。在做法上是鼓勵當事人收集與評估支持其信念的證據。
二、認知療法的原理
貝克是一位長年從事精神分析的治療者,他對於當事人的自動化思考(指特殊的刺激會引發個人獨特的想法,並因而導致情緒反應)很有興趣。在他的精神分析研究中,他曾探討抑鬱的當事人是如何將其憤怒投射到夢境中的內容。他要求當事人去觀察這些宛如反射作用而且很難“關掉”的想法。並且這些負麵的想法即使與客觀的證據矛盾,還是會固執地存在。
情緒困擾的人傾向於會犯“獨有的邏輯錯誤”,即以自我貴賤的方式來扭曲客觀的現實。認知治療法認為,心理問題的病因根源於普通的心理過程,諸如:有瑕疵的思考、根據不正確或不充分的信息就妄下不正確的推論,以及未能分清楚幻想與現實。以下是人們在處理訊息時常見的扭曲情形,這些已證實會導致錯誤的假定與觀念。圖7-1是非合理圖式在認知和情緒中的作用:
1.隨意推論
指沒有充足及相關的證據便任意下結論。這種扭曲現象包括“大難臨頭”或對於某個情境想到最糟的情況。
2.選擇性斷章取義
指根據整個事件中的部分細節下結論,不顧整個背景的重要意義。這麼做的假定是,重要的事件是指失敗及跟剝奪有關的事件。
3.過分概括化
指將某意外事件的產生的不合理信念不恰當地應用在不相幹的事件或情況中。
4.擴大與貶低
指過度強調或輕視某種事件或情況的重要性,例如,你可能假定,在谘詢中即使是很小的錯誤都可能造成危機,甚至導致對方的心理傷害。
5.個人化
指一種將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也要這樣做。
6.亂貼標簽
指根據過去的不完美或過失來決定自己真正的身份認同。
7.極端化思考
指思考或解釋時采用全或無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的方式極端地分類。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隻分為好或壞。
施治者會教導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如何通過評估過程,去辨認扭曲與導致功能不良的認知,並通過雙方的努力合作,使對方學會分辨自己的想法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而了解認知對感覺、行為,甚至環境中的事件的影響力,教導對方去認清、觀察並監控自己的想法與假設,特別是那些負麵的自動化思考。
當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進行自我觀察,了解到不切實際的負麵思考如何影響自己之後,接著便會檢視那些支持或反對自己認知的證據,使自動化思考與現實做比較。這個過程包括:與施治者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做家庭作業、收集自己所作的假定的相關資料、活動記錄,以及做各種不同的解釋。最後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提出假設,並學會使用特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應對技能。跟理性行為療法一樣,認知療法借用相當多的行為治療技術。最後,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學會以實際、正確的解釋去取代偏差的認知,也學會改變那些扭曲其經驗並使功能不良的信念與假定。
三、認知療法的基本程序及操作方法
1.認知治療法的基本程序
(1)讓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對治療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消除治療的神秘色彩;
(2)促使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監視那些伴隨產生煩惱的想法;
(3)使用認知技術與行為技術;
(4)通過置身於產生問題想法的問題情況的過程,指出與挑戰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的想法;
(5)借助在現實世界中加以測試來檢查信念與假設,以及教導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學會一些技能,避免病情複發。
2.認知療法的操作方法
認知治療法所使用的治療方法,在目的上是協助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測試其認知的有效性。治療技術作用在治療者與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之間已建立起“治療的合作關係”時最為有效。這點與下列的理論假設是一致的: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的信念對於個人有重要意義;以及這些意義可以由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去發掘,而不是由施治者去教導對方或加以解釋。施治者會持續、主動,以及謹慎地與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接觸,努力使對方主動提出可以驗證的假說。治療過程中合作的夥伴關係,可以促使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自己去評估那些富有個人意義性的負麵假定,這相對於由施治者直接建議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采納哪些替代認知更為有效。這種做法的假設是,思考與行為要長期改變,需要配合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的了解、察覺及努力。其中包括:認知技術與行為技術。
認知治療法向行為治療法借了許多行為技術。最終,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會學到以合乎實際而正確的認知去取代偏差認知,以及修正那些功能不良的信念與假設。這些技術包括:果斷訓練、行為練習、布置家庭作業、放鬆方法、社會技能訓練、羞惡攻擊練習,以及書籍閱讀治療。
認知治療法通常會根據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的特定問題以及治療關係的程度而布置不同的家庭作業。一般而言,在治療初期,谘詢員會負起指導的角色。正如我們所了解的,許多治療取向都使用家庭作業。認知治療法的家庭作業在目的上不僅在於教導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學習新技能,同時也促使他們能夠去測試其信念在現實世界裏的有效性。本療法強調自我協助的任務指派,視之為治療過程的延續。
家庭作業也包括閱讀一些解釋認知治療法的哲學的相關書籍,視為行為治療的輔助工作常推薦的書籍包括:《愛是永遠不夠的》(Love Is Never Enough)、《好感覺手冊》(The Feeling Good Hdandbook)、《擁有自己的生活》(Own Your Own Life)以及《我會、我能、我應該》(Woulda, Coulda Shoulda)。這些書籍對於如何處理人們的一些困擾,也提供了實踐知識。
認知治療法在本質上屬於心理教育模式,因為它強調治療是一種學習過程,包括:獲得與練習新技術、學習新的思考方式,以便能更有效地處理問題情境。這種教育色彩充斥著整個治療過程。到了治療的最後,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會知道如何有效避免病情複發。他們會去複習他們所學到的,包括:認知上與行為上,並且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與家庭作業,他們能夠提高維護新技能的機會,避免陷入過去那些無效的行為模式。
四、認知療法適用的領域、對象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