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直接通路:是提血液經微動脈、後微動脈和通血毛細血管進入微靜脈的通路。直接通路經常處於開放狀態,且血流速度較快。其主要功能不是進行物質交換,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過微循環進入靜脈,以滿足體循環有足夠的靜脈回心血量。
③動—靜脈短路:血液從微動脈經過動—靜脈吻合支直接流回微靜脈。動—靜脈吻合支管壁較厚,有完整的平滑肌,能夠進行舒縮活動,但不能進行物質交換。在皮膚微循環中,吻合支較多,對體溫調節有一定作用。
4.組織液的生成及其影響因素
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①毛細血管血壓;②血漿膠體滲透壓;③靜脈回流;④淋巴回流受阻;⑤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大小。
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1.神經調節
(1)心髒的神經支配
支配心髒的傳出神經為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
①心交感神經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位於脊髓第1~5胸段的中間外側柱,其節後神經元位於星狀神經節或頸交感神經節內。節後神經元的軸突組成心髒神經叢,支配心髒各個部分,包括竇房結、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節後神經元末梢釋放的遞質為去甲腎上腺素,與心肌細胞膜上的型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可導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傳導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縮能力加強。這些效應分別稱為正性變時作用、正性變傳導作用和正性變力作用。
②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支配心髒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行走了迷走神經幹中。這些節前神經元的細胞體位於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和疑核。在胸腔內,心迷走神經纖維和心交感神經一起組成心髒神經叢,並和交感纖維伴行進人心髒,與心內神經節細胞發生突觸聯係。心迷走神經的節前和節後神經元都是膽堿能神經元。節後神經纖維支配竇房結、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經支配,但纖維末梢的數量遠較心房肌中為少。兩側心迷走神經對心髒的支配也有差別,右側迷走神經對竇房結的影響占優勢;左側迷走神經對房室交界的作用占優勢。
心迷走神經節後纖維末梢釋放的乙酰膽堿作用於心肌細胞膜的姑型膽堿能受體,可導致心率減慢,心房肌收縮能力減弱,心房肌不應期縮短,房室傳導速度減慢,即具有負性變時、變力和變傳導作用。
(2)血管的神經支配
交感縮血管纖維:其節前神經元位於脊髓胸、腰段的中間外側柱內,節後神經元位於椎旁和椎前神經節內,末梢釋放的遞質為去甲腎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細胞有和兩類腎上腺素能受體。去甲腎上腺素與0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可導致血管平滑肌收縮;與日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則導致血管平滑肌舒張。去甲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的能力比與0受體結合的能力強,故縮血管纖維興奮時引起縮血管效應。
體內幾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縮血管纖維支配,但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縮血管纖維分布的密度不同。人體內多數血管隻接受交感縮血管纖維的單一神經支配。
2.心血管反射
機體處於不同的生理狀態如變換姿勢、運動、睡眠,或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可引起各種心血管反射,使心排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縮狀況發生相應的改變,動脈血壓也可發生變動。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義在於使循環功能能適應於當時機體所處的狀態或環境的變化。
3.體液調節
(1)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循環血中血管緊張素II濃度較低,因此,對正常血壓的維持作用不大。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如失血、失水時,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的活動加強,並對循環功能的調節起重要作用。
(2)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在化學結構上都屬於兒茶酚胺。循環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來自腎上腺髓質的分泌。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一小部分進人血液循環。腎上腺髓質釋放的兒茶酚胺中,腎上腺素約占80,去甲腎上腺素約占200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對心髒和血管的作用有許多共同點,但並不完全相同,兩者對不同的腎上腺素能受體的結合能力不同。根據二者作用上的特點,在臨床上常把腎上腺素用作強心劑,去甲腎上腺素常用作升壓藥。
五、器官循環
冠脈循環
(1)冠脈血流的特點
在安靜狀態下,人冠脈血流量為每百克心肌每分鍾60~80ml。中等體重的人,總的冠脈血流量為225,占心排出量的4%~5%。冠脈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心肌的活動,當心肌活動加強,冠脈達到最大舒張狀態時,冠脈血流量可增加到每百克心肌每分鍾300~400。
動脈舒張壓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長短是影響冠脈血流量的重要因素。體循環外周阻力增大時,動脈舒張壓升高,冠脈血流量增多。心率加快時,由於心動周期的縮短主要是心舒期縮短,故冠脈血流量也減少。
(2)冠脈血流量的調節
對冠脈血流量進行調節的各種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的代射水平。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也支配冠脈血管平滑肌,但它們的調節作用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