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火燒葫蘆穀(1 / 1)

我國古代很多軍事家,不僅善於行軍作戰,還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在作戰之前,他們不僅要了解戰地的地形狀況,而且要善於預測一定的地理因素可能會產生的自然現象,從而作出萬無一失的判斷。這對於軍事家本身的要求極高,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下麵這個故事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

三國後期,擔任蜀國丞相的諸葛亮揮師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與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對峙於渭水兩岸。諸葛亮深知己方軍隊長途跋涉,早已是強弩之末,因此迫切想要找到快速取勝的辦法。於是他一邊布置部下儲運糧草,一邊親自去察看地形。當他在渭河以南發現葫蘆穀這一特殊地形時,心中無比喜悅,立刻想好一條妙計。

葫蘆穀地處兩山之間,地勢低窪,入口處狹窄,每次隻能一人一馬通過,而穀內卻能容納1000多人,正是設防殲敵的絕妙地帶。於是,諸葛亮叫士兵們把幹柴、硫黃、火藥等堆藏在穀中,同時在穀地兩邊的高山上埋伏下數千名精兵。然後,諸葛亮安排大將魏延誘敵深入。

司馬懿等人不知有詐,追進葫蘆穀中,隻聽一聲炮響,山上的士兵投下無數的木頭、石塊堵塞了穀口,與此同時,無數根燃著的火把也被丟下來,引燃了穀內的幹柴。刹那間,葫蘆穀硝煙彌漫,一片火海。

司馬懿雖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見此情景,也不禁慌亂不已,他仰天長歎道:“諸葛孔明確實是一代高人,而我棋差一著,看來今天就要葬身在這葫蘆穀中了。”正在這時,忽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接著就下起大雨,澆滅了熊熊的烈火。司馬懿轉憂為喜,大聲叫道:“天不亡我,現在不殺出去,還待何時!”說時遲,那時快,司馬懿帶兵奮力衝殺,突破重圍。諸葛亮在山上看到這一切,不禁悲歎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諸葛亮失去了這個消滅司馬懿部隊的好機會後,再也沒能在戰場上占據優勢,後來,蜀軍的糧草已無法保證供應,諸葛亮隻好無奈地退兵了。

諸葛亮本打算將魏軍司馬懿等燒死在葫蘆穀,然而事與願違。這就是因為諸葛亮在戰前沒有考慮到多方麵的地理因素與地理環境對天氣影響的結果。

諸葛亮的計策雖妙,但他卻忽略了一個因素——山穀風。這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隻要是晴天,沒有大風,白天太陽曬熱了山坡麵,氣流就會沿穀坡上升,而夜晚山坡麵逐漸散熱冷卻,氣流又會沿穀坡下沉。諸葛亮在葫蘆穀中布局,燃燒柴草,使得穀內氣溫開始升高,近地麵氣流上升的情況加劇,上層和周圍的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了強烈的山穀風。而葫蘆穀地形比較特殊,不利於空氣流通,這樣就使得高空的水汽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產生的大量煙塵,加速了水汽凝聚,最終導致大雨傾盆,澆滅了葫蘆穀的大火。不過,這些複雜的變化過程對於地理、氣象知識都不豐富的古人來說是很難通過預測得知的,所以諸葛亮雖有千般智慧,麵對此等情況,也隻有無奈歎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