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而為枳”是一句富有科學意義的古語,它出自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著名大臣晏子之口。
當時,晏子作為齊國大夫,受齊王的委托出使楚國。可是晏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一到楚國就備受歧視,驕橫的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屢次找機會想侮辱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齊國。
一天,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舉杯歡飲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去。楚王看見了,便招呼他們過來,問道:“那個囚犯犯的是什麼罪?他是哪裏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你們齊國人長得不好看就罷了,怎麼還這樣沒出息幹偷竊這種丟臉的事情?”一旁幾個楚國的大臣們聽了,也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
晏子一直在冷眼旁觀,早就看明白楚王的險惡用心,這時,他麵不改色地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個道理呢?淮南的柑橘,本是又大又甜的。可是這種橘樹一種到淮北,就隻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我們齊國國富民強,百姓個個安居樂業,從沒聽說過有人做出偷雞摸狗的勾當。可是同樣的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了,我看也是因為我們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十分尷尬,又找不出話來辯解,隻好賠著笑臉說:“我原本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倒讓大夫取笑了,看來聰明能幹的人是不能被隨意戲弄的。”從這以後,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提到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個現象,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這種現象是由於秦嶺、淮河的南北氣候和水土差異所造成的。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橫亙在我國中部,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西伯利亞—蒙古冷空氣南下,並可攔截夏季東淮河南季風的北上。而秦嶺東邊的淮河則是一條1000千米的大河,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我國1月份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都從這裏通過,它也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同時還是長江水係與黃河水係的分水嶺及廣義上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這條線以南和以北地區,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比如故事中的橘生長在南方,那裏氣候、地理適合於它的生長,果實就甘甜味正。倘若移植到北方,由於氣候地理不能滿足它的成長需要,果實也就變得苦澀幹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