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計算增長年齡
增長年齡(也稱可達到年齡)是根據已存在的危險因素,提出可能降低危險因素的措施後預計的死亡概率算出一個相應年齡。計算方法與評價年齡的計算過程相似。
1.個體評價
主要通過比較實際年齡、評價年齡和增長年齡三者之間的差別,了解危險因素影響的程度以及降低危險因素後壽命可能延長的程度。依據三種年齡之間的關係,個體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分為四種類型:
(1)健康型
評價年齡小於實際年齡。說明個體危險因素較平均水平低,健康狀況較好。
(2)自創危險因素型
評價年齡大於實際年齡,並且評價年齡與增長年齡之差較大,在1歲以上。說明個體存在危險因素較平均水平高,同時說明此類危險因素多是自身行為生活方式所致,改變行為可以去除。評價年齡與增長年齡的差值,即降低危險因素後可能延長的壽命數。
(3)難以改變的危險因素型
評價年齡大於實際年齡,但評價年齡與增長年齡差較小,在1歲或1歲以內。說明個體的危險因素主要來自於過去的病史或遺傳因素,這些因素不易改變。
(4)一般危險型
實際年齡與評價年齡接近,死亡概率相當於當地平均水平。說明個體存在的危險因素接近當地平均水平,同時降低危險因素的可能性有限,故增長年齡與評價年齡也較接近。
2.群體評價
群體評價是在個體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麵進行分析。
(1)人群的危險程度
在個體評價中,根據實際年齡、評價年齡和增長年齡三者之間關係將被評價者劃分為四種類型,即健康型、自創性危險因素型、難以改變的危險因素型和一般性危險型。進行不同人群的危險程度分析時,可以根據不同人群危險程度性質區分為健康組、危險組和一般組三種類型。按照人群中上述三種類型人群所占比重確定哪一種人群危險程度最高,可以列為健康促進的重點對象。
(2)危險因素屬性分析
多數危險因素與人們的行為生活方式有關。屬自創性的危險因素,是可以通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降低或消除的。通過計算屬於自創性能夠消除的危險因素以及屬生物遺傳和疾病史等難於消除的危險因素之間的比例,可估計通過健康促進能夠提高健康水平可能預期的效果。
(3)分析危險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為了有針對性地製訂預防搢施,可以分析多種危險因素對預期壽命可能影響的程度,發現哪一種危險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最大。分析方法是將被評價者在去除了某一項危險因素後計算的評價年齡與增長年齡之差值作為單項危險強度,將這一單項危險因素在調查人群中所占比重稱危險頻度,進而得出危險程度指標,並用來表達危險因素對健康可能的影響。
總之,健康危險因素評價作為一種健康促進的技術,預防疾病的一種手段,方法簡便易行,結果直觀,有利於進行健康狀況預測,對個體可以促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群體可以有針對性地發現高危人群,提出防治工作的重點危險因素、重點疾病和重點對象,為消除各種危險因素,製訂疾病防治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第七單元 生命質量評價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概念
①健康相關生命質量;②生命質量和生命數量。
二、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評價的內容和測評工具
①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評價的基本內容;②常用測評工具。
三、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評價的應用
①健康狀態和生命質量的測評;②選擇治療方法;③計算質量調整生存年數;④成本一效益分析。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概念
1.健康相關生命質量
健康相關生命質量是指在病傷、醫療幹預、老化和社會環境改變的影響下個人的健康狀態,以及與其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相聯係的主觀滿意度。主要內容是健康狀態和主觀滿意度。健康狀態是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三方麵測定個人功能的尺度,可敏感反映人的疾病狀態和健康水平;滿意度是指個人的需求和願望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主觀認可程度。盡管需求本身具有客觀性,但滿足與否的實際感受隻能由有需求的人所體驗,所以滿意度屬於生命質量的主觀成份。健康相關生命質量有如下特征:
①包含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一般性總體感覺四個方麵,是一個綜合現象。多采用功能或行為術語來說明,即著重於處於某種狀態的人的行為能力如何。②多采用自我評價,即由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質量作出評價。③多采用主觀指標。④具有時變性,常用作衛生保健效果指標。
2.生命質量和生命數量
生命質量是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整體情形的一種感覺體驗。生命數量是指個體生存時間的長度,對病人而言即接受某一特定醫療幹預後的生存時間,對一般人而言即平均期望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