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診斷時首先需確定在發病前是否存在心理社會因素,並了解在時間上是否與病情波動有密切聯係。其次,患者是否具有易感素質的個性性格,還要與癔症的軀體轉換性障礙相鑒別。

3.心理社會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生

心理因素之所以能影響身體內髒器官功能,一般認為是通過情緒活動作為媒介而實現的。情緒可分為愉快的或積極的情緒,不愉快的或消極情緒兩大類。積極的情緒對人體的生命起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強度和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極情緒的產生是適應環境的一種必要反應,但如果強度過度或持續過久,便可導致神經活動功能失調,對機體器官功能產生不利的影響,最後造成某些器官或係統的疾病。人類的性格類型與軀體疾病的也有關係,某些疾病與性格特點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人型行為模式的性格與冠心病有密切聯係;8型的人則無此特點。另外,弗洛伊德心理衝突在疾病產生中起作用,心理衝突是被壓抑的精神活動能量的來源,當這種能量通過生理渠道被釋放時,就會對人體構成損害,從而導致一些軀體疾病。

總之,“心”與“身”是密切相關的。隨著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發展,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矛盾衝突和競爭意識的加強,均可造成人們的心理緊張。因此,必然會影響到健康和心身疾病的發病率。

二、心理應激與應對

1.心理應激與應對的定義

應激是指個體“覺察”環境刺激對生理、心理及社會係統過重負擔時的整體現象,所引起的反應可以是適應或適應不良的。

2.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與機理

適度的應激對健康和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使人產生良好的適應結果。一場急性心理應激之後對於一個健康人來說引起的可能隻是一過性的心身反應,但對於患有某些重病(冠心病、高血壓)的病人,強烈的心身反應可導致致命性後果。而長期的超強度的應激則使人難以適應,最終也必然損害人的健康。心理應激還可同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心理應激引起內環境紊亂,引起過度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從而使人處於對各種疾病的脆弱易感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其他致病因素的侵襲或個體有不良遺傳因素,就很可能發生新的疾病。至於患哪種疾病,主要取決於其他致病因素的性質和遺傳素質(即哪個器官脆弱易損八心理應激主要作為一種非特異的致病因素而起作用。

在應激狀態下,大腦皮層統一指揮和控製人的各種活動,身體的生理反應方機是大腦通過植物神經係統、下丘腦腺垂體一一靶腺軸和免疫係統進行調節的,這些生理反應又通過反饋機製影響著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功能,使機體盡可能從應激所造成的紊亂中恢複過來

3.生活事件與心身疾病

美國等為了調查人們在生活中遭受變故而重新適應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用生活變化計量單位的分值多少為指標,製定了社會重新適應評定量表,共列出43項常見的生活事件,如喪偶,離婚,失業,退休,被盜等,各給予一定的分值。作者認為,當一年內累積分數超過300單位,則來年患病可能為70%。醫生在診治病人時要重觀患者發病前的生活環境是否對患者有幫助。起病前遭遇到心理創傷病情的惡化與患難與共者的損失感受有密切聯係,特別是親人喪亡、人際關係破裂等。憂鬱症患者住院時大部分都有損失感的訴述,並在疾病的症狀出現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幫助。與此相似的報告,有配偶死亡後,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

4.應對心理應激的方法

遠離應激源,改變自身條件、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積極參加消除或減弱應激源的各種活動,如娛樂、體育鍛煉、練氣功等。

三、心身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1.心身疾病的預防原則

①心境樂觀、心胸寬大,減少負性情緒對健康的不利影響。②健全人格,正確認知各種生活事件。③養成健康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矯正各種不良的行為。④勞逸結合,不超負荷工作,學會心身放鬆技術。

2.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

①通過心理診斷測驗與量表評定、談話,詳細調查了解與疾病、病情有關的心理因素。②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治療與心理護理。③矯正不良行為習慣。④教會和訓練病人自我放鬆、自我心理調節。⑤藥物解除症狀。

第五單元 心理評估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心理評估的概念

①心理評估的概念;②心理測驗的分類;③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

二、心理測驗的原則和條件

①心理測驗的原則;②標準化心理測驗的條件。

三、常用的心理測驗與評定量表①智力測驗;②人格測驗;③評定量表。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心理評估的概念

1.心理評估的概念

心理評估是依據心理的理論和方法對人的心理品質及水平做出的鑒定。

心理評估在醫學心理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醫學心理學的一個大的領域是臨床心理學,而臨床心理學的兩個基本任務:一是臨床心理評估,一是心理治療與谘詢。顯然評估是治療和谘詢的重要前提和依據,同時心理評估還可對洽療和谘詢的效果做出判定。

2.心理測驗的分類

心理測驗根據其功用、測量方法以及測驗材料的性質等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1)根據功用分類

①智力測驗。臨床上,智力測驗主要用於兒童智力發育水平的鑒定以及作為腦器質性損害及退行性變的參考指標。此外也有作為特殊教育或職業選擇時的谘詢參考。常用的工具有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韋克斯勒成人和兒童智力量表、丹佛發育篩選測驗等。

②人格測驗。常用的量表有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洛夏墨跡測驗、主題統覺測驗以及艾森克人格問卷等。這些測驗目前在臨床上多用於某些心理障礙病人的診斷和病情預後的參考,也有用於科研和心理谘詢對人格的評價等。

③神經心理學測驗。主要包括一些個別能力測驗,如感知運動測驗、記憶測驗、聯想思維測驗等。還有一些成套測驗,以神經心理學測驗為代表。這些測驗可用於腦器質性損害的輔助診斷和對腦與行為關係的研究。

此外,目前在臨床和心理衛生工作中,還應用一些精神症狀及其他方麵的評定量表,如抑鬱量表、焦慮量表、心身健康調查表等。可作為一些疾病的診斷參考和科研的因素指標。

(2)根據測驗方法分類

①問卷法。測驗多采用結構式問題的方式,讓被試者以“是”或“否”或在有限的幾種選擇上作出回答。這種方法的結果評分容易,易於統一處理。一些人格測驗如以及評定量表多采用問卷的形式。

②作業法。測驗形式是非文字的,讓受試者進行實際操作,多用於測量感知覺和運動等操作能力。對於嬰幼兒和受文化教育因素限製的受試者,心理測驗也主要采用這種形式。

③投射法。測驗材料無嚴謹的結構,例如一些意義不明的圖像、一片模糊的墨跡或一句不完整的句子,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隨意做出回答,借以誘導出受試者的經驗、情緒或內心衝突。投射法多用於測量人格,如洛夏測驗、等,也有用於異常思維的檢測,如自由聯想測驗、填詞測驗等。

(3)其他分類

根據一次測驗的人數,可分為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根據溝通方式,可分為言語測驗和非言語(或稱操作)測驗等。

3.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

心理評估常用的方法包括:

(1)調查法

調查法包括曆史調查和現狀調查兩個方麵。曆史調查主要包括檔案、文獻資料和向了解被評估者過去經曆的人調查等內容。現狀調查主要圍繞與當前問題有關的內容進行。調查對象包括被評估者本人及其周圍的“知情人”,如同學、同事、父母、親友、老師、領導、兄弟姐妹等。調查方式除一般詢問外,還可采用調查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法的優點是可以結合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麵的內容,廣泛而全麵。不足之處是調查常常是間接性的評估,材料真實性容易受被調查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2)觀察法

這裏所指的觀察法是通過對被評估者行為表現直接或間接(通過攝錄像設備)的觀察或觀測而進行心理評估的一種方法。觀察法可分為自然觀察法與控製觀察法兩種形式。前者指在自然情境中(如家庭、學校、幼兒園或工作環境廣被評估者的行為不受觀察者幹擾,按照其本來方式和目標進行所得到的觀察。後者指在經過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所進行的觀察。觀察法的優點是材料比較真實和客觀,對兒童的心理評估以及對一些精神障礙者的評估而言,觀察法顯得尤為重要。不足之處是觀察法得到的隻是外顯行為,不易重複。觀察結果的有效性還取決於觀察者的洞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