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性格的概念、特征與分型
(1)概念
性格是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模式,它是人格的核心,能反映人的本質屬性。
(2)特征
性格的特征有四:對客觀現實的態度特征,如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態度,對勞動的態度和對自己的態度;情緒特征,如心境、強度與穩定性;意誌特征,如自製與放縱;智力特征,如汄知過程。
(3)分型
按照理智、情緒、意誌的優勢可分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誌型。按照心理活動的內外傾向分為內傾、外傾和中間型。內傾者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做事謹慎、沉靜、孤僻、深思熟慮;外傾者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活潑、開朗,對外部人與事非常關心,善交際,不拘小節。性格按照出世的獨立程度可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5.人格的理論
(1)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的結構包括“本我”,生物本能驅使的人格部分:“釙我”,客觀現實產生的心理成分:“超我”,社會道德、規範約束的人格成分。這三部分如能保持平衡,則有利於人格正常發展。主張人的本性一方麵是受本能驅使的,另一方麵是受現實和社會文化的製約。
(2)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認為,特質是指個人形成的穩定而一致的行為特點,特質是構成人格的磚塊。他用因素分析方法,確定了16種根源特質或人格因素。
艾森克的人格緯度理論認為,人格特質包括三個緯度:情緒緯度:穩定或不穩定;內在一外向緯度;精神質緯度。
(3)社會學習理論
華生和斯金納等行為主義學派認為,人格形成主要是學習適應社會環境導致。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刺激與強化建立起的不同的條件反射,便形成個人的人格。
(4)人本主義的人格自我理論
羅傑斯認為自我實現是人格形成的動力。
八、行為
1.行為的定義
行為是集體為了生存和種族繁衍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2.本能行為與社會行為
行為分為兩大類:
(1)本能行為
機體生下後即具有的先天性行為,如攝食行為、飲水行為、睡眠行為、防禦行為、性行為、母性行為、好奇行為等。
(2)社會行為
指人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各種行為,如社會認知行為、社會態度、家庭、人際交往、友誼、團體行為。
4.型行為與腫瘤發生
第三單元 心理衛生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心理衛生概述
①心理衛生的概念;②心理健康的標準。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衛生
①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③中年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④老人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心理衛生概述
1.心理衛生的概念
針對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教育與訓練,培養人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過程,能以身心完美的狀態去適應社會。心理健康可定義為: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當前發展著的社會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功能。
2.心理健康的標準
(1)體驗標準
一個人的主觀體驗把心理世界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良好的心境和恰當的自我評價。心情愉快需要自我調控,自我調控是為了更加愉快。當然,良好的心境還包括適當的緊張。無論自卑還是自大都是缺乏恰當的自我評價的表現。
(2)操作標準
操作標準是用可操作的方法了解認得心理活動的效率如何。包括兩條:一條是認得社會效率或社會功能,另一條是個人的心理效率。心理效率可用實驗、測驗等手段對人的各種心理功能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定,看他的聰明才智在他的工作、生活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社會效率主要包括: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兩個方麵。
(3)發展標準
人們心理上的差異,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心理的年齡差異。如:對於成人,情緒不穩定,好不切實際的幻想,極力吸引別人的注意,自控力差等都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衛生
1.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
心理衛生
①優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②胎教對胎兒的心理健康起很大的作用。③嬰兒期的訓練要與胎教銜接。④母愛、愛撫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⑤感覺整和訓練促進兒童腦發育,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各種體力活動有益於刺激各種感官的發育。⑥抓住心理發展的不同關鍵期。1一3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3—7歲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2—4歲是培養兒童自製力的關鍵期。⑦家庭教育要力求民主,在理解、協商的基礎上,能取得較好的教育、糾正效果。⑧培養兒童的社會化品格。如誠實、關心他人、遵守生活製度、自信等品質。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
①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②維護自尊心和自信心。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④自我意識形成教育⑤正確的自我評價,揚長避短。⑥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教育。⑦正確的友誼觀和戀愛觀。
3.中年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
①事業上量力而行,保持家庭穩定和幸福。②矯正不良行為,防止慢性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③人際關係複雜,應注意自我心理保健,加強自我心理素質的修養。④注意更年期生理保健、心理調整。
4.老人心理健康的問題與維護
①適應角色的轉變。②具有健康的行為習慣,是身心健康的基礎。③保持樂觀情緒,適當參加社會活動。
第四單元 心身疾病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①心身疾病的定義;②心身疾病的診斷標準;③心理社會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生。
二、心理應激與應對
①心理應激與應對的定義;②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與機理;③生活事件與心身疾病;④應對心理應激的方法。
三、心身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①心身疾病的預防原則;②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的定義
心身疾病指心理社會因素作為主要原因參與發病的身體疾病,同時包括那些在發病上心理社會因素起主要誘因的那些軀體疾病。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那些具有明顯軀體症狀的器官性神經症或心理生理障礙
2.心身疾病的診斷標準
心身疾病的特點是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確實存在某些心理社會因素。並且這些因素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波動在時間上有著密切聯係。患者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和對某些疾病的易感素質,通常累及由植物神經所支配的器官係統,可表現為明確的軀體症狀。因此,在診斷上宜采取下列各項程序。
(1)全麵了解病史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影響軀體而起病的。因此,應著重了解起病前心理緊張刺激的來源、性質的程度,以及病人對此的反應。為了全麵可靠地收集病史資料,可讓患者自己敘述發病經過,並向有關家扃及親友進行調查核實。還應詢問其生活史、個性性格特點、家庭環境和親屬關係等。
(2)詳細的體格檢查
與各科的常規檢查無特殊差異,但對患者主訴症狀所涉及的器官,應詳細檢查以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的可能。還需要注意與心身疾病相關連的症狀,如有無甲狀腺腫大、手指頭或眼睛震顫、心音亢進及心率增快等情況,以及患者對這些症狀的反應。為了確定診斷,有時還須作X光、內鏡、心電圖及血液生化檢查等。
(3)心理測驗與性格評定
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後,要作出心身產生的診斷,還須作精神檢查和心理測定。臨床上為了判定患者精神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存在與否,常應用症狀量表。目前通用的有:項症狀測量,康耐爾醫學指數,自評憂鬱量表等。其方法簡便且精確性較高。對於患者的性格特點的傾向,則可用艾森克個性問卷、人型行為問卷、明尼蘇多相人格調查表及羅夏測驗等。還可應用評定應付方式與社會支持係統的量表,以客觀評定這方麵的情況。
(4)心理生理學檢查
為了查明心身相關的事實,以有助於確立診斷可給患者一定的心理刺激,用生理學方法記錄患者的軀體反應;包括心率、心腦電圖、呼吸、、血壓、皮膚電反應,手指容積和肌電圖等。目前廣泛采用的多導生理儀就是為了可以現時記錄各有關方麵的情況,可供臨床參考。還可采用植物神經功能檢查法,以測定其穩定的程度,常用的有:臥立試驗、壓頸或壓眼球、冷加壓試驗以及乙酰甲膽堿測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