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緒論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醫學心理學的概念及其在醫學中的地位

①醫學心理學的概念與性質;②醫學心理學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

二、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分支與研究方法

①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②醫學心理學的研究任務;③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分支;④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三、醫學心理學主要學派的理論觀點

①精神分析基本理論;②心理生理學理論;③行為學派理論;④人本主義理論;⑤認知學派理論。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學心理學的概念及在醫學中的地位

1.醫學心理學的概念與性質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及其在疾病發生、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中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醫學心理學是醫學的分支,是心理學與醫學間的交叉學科。

2.醫學心理學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

①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要求從生物—心理—社會三維係統全麵地看待健康與疾病。無論是致病、治病,還是預防及康複都應考慮心理、社會因素。

②預防疾病戰略轉變。傳染病的預防靠的是個人衛生、環境衛生;而現代社會以慢性非傳染病為主,預防則主要靠心理衛生,行為衛生。並且,心理衛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行為衛生的基礎。

③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據有關部門統計,住院發門診患者中三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問題需要診治。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隻具有症狀而檢查不出病灶的功能性疾患患者。這些都需要臨床醫師具有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來減輕病人的疾苦。

④改善醫患關係。醫師如不善於人際交往技術,不了解病人的心理,不重視心理、行為、社會因素對健康、疾病的影響,隻關注病灶,則常不能確切把握病情,不能采取有效的診治方法,甚至貽誤病情。心理學作為從一個整體把握患者的健康與疾病的基礎,是醫務工作者的必備知識和技能。

二、醫學心理學研究對象、任務、分支與研究方法

1.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轉化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動、心理障礙及不良行為。

2.醫學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是在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上,將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於醫學,以達到防病、治病和增進健康的目的。具體包括:,

①研究在各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規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別是情緒因素對身體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響。③研究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在疾病發生和康複中的作用。④研究如何通過人的認知專心理機能支配或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以達到治病、防病和養生保健的目的。

3.醫學心理學旳研究分支

(1)神經心理學

研究腦與各種心理活動及行為產生的關係及其在大腦中的定位。

(2)健康心理學

研究心理、行為因素在維持健康、預防疾病、促進康複中的作用。

(3)臨床心理學

首先是由雙時漢於1896年正式提出。主要研究各種心理行為因素所引致的心身疾病,各種病人涉及的心理問題、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的原理及方法、心理谘詢等。

(4)護理心理學

研究病人心理活動規律及其相應的最佳心理護理的科學方法。

還有:變態心理學、醫學心理谘詢、醫學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康複心理學、社區心理、藥物與心理、缺陷心理等。

4.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觀察法與實驗法,醫學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其研究方法又有許多臨床特點。

(1)觀察法

是一種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各種研究都離不開對行為的觀察。

①自然觀察法:作為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又稱自然觀察法,指在完全自然的或不加控製的條件下,對被觀察者的可觀察的行為(機體的外顯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和記錄。此法的優點是能獲得更能接近生活的資料,缺點是觀察所得既可能是有規律可尋的心理活動,也可能是與觀察有關的偶然,另外也還受觀察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②生理測量:人體內伴隨著情緒應激而發生的生理生化變化,雖然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但利用現代化的心理生理學手段和生物化學分析技術可將這些變化變為“可觀察的行為”。例如,目前手術中應用的先進的麻醉機,可即刻顯示出病人的心電、心率、血壓、呼吸頻率和血養飽和度等多項生理指標的動態變化。

③臨床觀察法:臨床法的一種醫師在臨床工作中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對病人的儀表、行為、舉止、言談的觀察去了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5.自我報告法

醫學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常常更希望了解究對象的內心體驗或主觀感受。這些發生於腦內的心理活動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但可通過被研究者的自我觀察和內省搜集到資料。醫學心理學的自我評定研究法是以標準化的問卷或量表為基礎的,這在時間、人力上無疑是比較經濟的。這種方法還可用於相關研究中,通過與其他變量的相關分析,可以較準確地、數量化地考察變量間的函數關係。缺點為:若得不到病人真實的反映,易導致錯誤結論。

①調查法,是借助於各種問卷、調查表和晤談等了解人們的心理(如態度、意見、感受、行為方式、人格傾向)的一種研究方法。按取樣的特點可分為:普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②測驗法,是利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來測量和評定個體的能力、態度、性格、成就和心理(情緒)狀態等心理特征的一種研究方法。

(1)個案研究法和相關研究法

①個案研究法,對某現象的一個特例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因為在臨床工作中,要求確定並解除某病人的具體心理問題,常常需要采用不盡相同的方法或措施予以解除,並從不盡相同的角度對幹預效果予以評定。個案研究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家庭、班組、學校和社區,甚至可以是一個事件或情景。個案研究者往往希望獲得有關現象的一般性原則,但是,個案研究同觀察研究,一般並不具有這種功能,切忌僅憑個案研究而不適當的推斷因果關係或提出概括性的推論。

②相關研究,是考察兩個變量是否有聯係(共變關係)的一種研究方法。因為,有時候,同一研究中涉及多個變量,研究者希望知道這些變量間是否有聯係,而不是停留在對它們的孤立的描述上。

(2)實驗方法

區別於觀察法的最主要特征是控製條件。實驗法是有目的的嚴格控製或製造一定條件,使用儀器和計算工具,進行研究的方法。此法的優點是所測數據精確、科學、可靠。缺點是:①人的社會心理活動複雜,許多條件難以控製,增加了分析時的難度;②所用電學、化學儀器均極精密需,精通電生理學、化學知識;③不接近生活。

三、醫學心理學主要學派的理論觀點

1.精神分析基本理論

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指人們當前注意到的,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具有習慣、規範、道德基礎並能通過語言表達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是指人們當前並未注意到,需經他人引導或自己集中注意並努力回憶,才能進人前意識領域的心理活動,它是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過度領域;潛意識又稱無意識,是指由本能衝動引起的和被壓抑的願望,且並不能為人意識到也不能說出的心理活動,人經常產生不為理智、社會道德允許的欲望,並將它們壓抑到最深層的潛意識中去。弗洛伊德認為,正常人的心理活動大部分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因其進入不到意識領域,所以得不到滿足。他認為童年時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心理衝突是引起各種心理障礙、心身疾病的根源。

2.心理生理學理論

坎農等認為,心理因素對健康及疾病發生的影響必須通過生理活動作為中介機製。生理中介是指通過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三大調節係統對人體健康發生影響,如憤怒、抑鬱、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不良認知或不健全人格都將首先通過三大係統的活動而影響各內髒功能,產生軀體症狀,甚或引起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