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行為學派理論
巴甫洛夫、華生等人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學習有三種類型:①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指由條件刺激物與非條件刺激物在時間上的結合(強化),並經訓練(學習)而獲得的反射;②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指由操作動作與環境中的任一因素,如與食物獎勵或與認知因素、欲望、動機、情感獎勵相結合(強化)而產生的反射;③班杜拉的社會觀察學習,指通過注意模特的行為,通過個人認知、記憶和模仿行為而習得的行為。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各種心理疾患和身心疾患的產生都是通過錯誤的學習習得的條件反射。治療的原則也是通過強化使已建立的反射消失。
4.人本主義理論
馬斯洛等認為,行為學派隻研究行為,並把行為看作是對應激的反映,隻強調環境影響,而不重視對人的本性的研究。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向上的,是要自我實現的。自我實現即是要發揮人的各種潛能,如創造性、自尊、友愛、理想,即對真、善、美公正價值的追求的動力。自我實現即是指人的這些潛能的充分實現。他們認為人的各種心理障礙和心身病症的產生都是自我實現受到環境的阻礙而不能實現的結果。
5.認知學派理論
貝克和瑞米認為,人的行為不是由本能所決定的,也不是簡單的對外界的反應的結果,而是由個人的理性認知、評價的結果。人的一切行為都和其心理過程相聯係,人的心理障礙。
第二單元 醫學心理學基礎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心理活動
①心理學的概念;②心理活動的定義及分類。
二、心理的實質
①動物心理的發展;②心理實質的內容。
三、認識過程
①感覺、知覺的概念與特征;②學習、記憶的概念與規律;③思維的概念與特征;④想象與創造的概念。
四、情緒過程
①情緒與情感的概念;②情緒與情感的區別;③情緒的有關理論;④情緒的作用。
五、意誌過程
①意誌的概念;②意誌的特征;③不良意誌的品質。
六、需要、動機與挫折
①需要的定義與分類;②需要層次論;③動機的定義與分類;④衝突的類型;⑤挫折。
七、人格
①人格的定義;②能力的概念與分類;③氣質概念、生理基礎、分型和意義;④性格的概念、特#與分型;⑤人格的理論;⑥人格形成的標誌。
八、行為
①行為的定義;②本能行為與社會行為;③4型行為與心血管疾病;④型行為與腫瘤發生。
一、心理活動
1.心理學的概念
心理學是研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活動和個體的行為。
2.心理活動的定義與分類
心理活動又稱心理細象,包括兩個方麵,即心理過程和人格。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消失的動力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意誌過程。人格又稱個性,包括兩個方麵:
(1)人格特征
是指先天遺傳,穩定不易變化的心理特征,如氣質、性格、能力等。
(2)人格傾向
即後天習得,隨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心理傾向,如世界觀、人生觀、理想、需要、動機、興趣等。
二、心理的實質
1.動物心理的發展
從進化看,動物進化中產生神經結構這一物質基礎之後才有了心理機能,而且隨著進化,動物愈高等,腦的結構愈複雜,心理活動亦相應愈發展和複雜。這說明心理是腦的產物,是腦的功能。動物心理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無脊椎動物的感覺階段;低等脊椎動物的知覺階段和哺乳動物的思維萌芽階段。
心理是腦的機能,即任何心理活動都產生於腦,所以心理活動是腦的高級機能的表現;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2.心理實質的內容
(1)心理是腦的機能
各種活動都產生於腦。首先,從進化看,動物進化中產生神經結構這一物質基礎之後才有了心理機能,而且隨著進化,動物愈高等,腦的活動亦相應愈發複雜。這說明心理是腦的產物,是腦的機能。其次,從個體發育看,隨著腦的發育,心理亦相應發展。另外,腦的生理研究表明,任一心理活動都和腦的一定部位有關,如各種感覺都有相應的皮層感覺區,知覺定位在顳葉等部,記憶定位在海馬、顳葉、額葉等部,人格定位在額葉等部。再有,臨床觀察發現,任一腦部的損傷在發生機理變化的同時,也發生心理變化。
(2)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規能動反映
心理活動都來源於外界環境,可從對野生兒的研究中得到證據,狼孩雖是人腦,但在狼的環境中長大後,其心理活動全是狼的心理。他們口頭語言能力基本喪失,感覺畸形發展,情緒貧乏,動作失調,不願與人交往而願與動物接觸,智力低下。因此,可以說具有人腦這一心理的器官,如果長期沒有與人的社會生活,缺乏與人的交往,也不能產生正常人的心理活動。
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心理活動的內容來自外界事物和現象,是由外部事物決定的,是客觀的。心理又有主觀的一麵,因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總是由主體(客體)進行的,總是受到+人經驗、個性特征和自我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說他又是主觀的。心理的能動性表現在人腦不僅反映客觀現實的外部特征,並且能通過抽象的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隻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使人的行動成為自覺行動,進而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使人不僅能反映客觀世界,並能改造客觀世界。
三、認識過程
是人通過感覺、知覺、學習、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來認識世界的過程。
1.感覺、知覺的概念與特征
(1)感覺
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於感受器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隻能反映作用於感受器的事物的屬性,如事物的顏色、明暗、聲調、香臭、粗細、軟硬等,不能反映事物的整體及其聯係和關係。感覺是人認識世界的開端,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活動,是認知的初級階段。因此,僅靠感覺還不能知道所反映的事物是什麼。
感覺具有感受性與特殊性。即每種感受器的感受性具有特殊性。感覺還具有時間特性,表現為潛伏期和後作用。潛伏期是指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到產生感覺之間所經曆的過程。當刺激停止後,感覺並不立即消失的現象叫感覺的後效。
(2)知覺
足人腦對當時直接作用於感受器的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當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受器時,人不僅能夠反映這個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且可以通過各種感受器的協同活動,在大腦裏將事物的各種屬性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映象。
知覺有四個基本的特性:①知覺的選擇性,人們隻對自己有意義的外來刺激才注意,選擇性的對其進行加工稱知覺的選擇性。②知覺的整體性,指知覺對事物的各種屬性,能統一的、整體的進行反映的特性。③知覺的理解性指對事物加工處理時,能結合自己的經驗,並用概念的形式進行反應的特性。④知覺的恒常性,括在知覺的過程中對事物恒定或不變性。
2.學習、記憶的概念與規律
(1)學習
是指個體經驗的獲得而促使行為發生持久的變化的過程。經驗的獲得在學習中占主導地位。強化是強化刺激與非強化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經典條件反射)或指環境因素、食物、獎勵和操作動作在時間上的結合(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是建立條件反射的關鍵。消退指對條件刺激或對操作性動作不予獎勵性強化時或給予懲罰時,則原先的已建立的條件反射可消失。
(2)記憶
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以後的再現(再認、回憶)的心理過程叫記憶。人在生活過程中曾經感知的、思考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從事過的活動,都能在人腦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當它們重新出現時能夠再認出來,或者需要時可以回想起來。記憶過程的規律是識記、保持、再認、回憶和遺忘。
3.思維的概念與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