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人以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現實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特性有二: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其他事物作媒介來反映某一客觀事物。思維的概括性是指人腦反映的不是個別事物或事物的個別屬性,而是反映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質特征和事物的規律性聯係和關係。
4.想象與創造的概念
(1)想象
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具有間接性、概括性、形象性與新穎性的特點。
5.創造或創造活動
是指能為社會提供新穎的、第一次創造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或活動。任何創造都要付出巨大的腦力和體力,依靠知、情、意各種心理活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和想象才能發現新事物。
四、情緒過程
1.情緒與情感的概念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客觀事物是產生情緒、情感的來源。並且,隻有當客觀事物滿足或對抗了人的客觀需要時,才能產生情感。體驗是情緒、情感的基本特色,情緒、情感是人們帶著自身的態度對客觀事物的體驗,離開體驗,也就談不上精緒、情感。
2.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無論是情緒還是情感,指的乃是同一過程,同一現象。但是,它們各自側重不同的方麵。它們的區別是:
①情緒得由自然需要(即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較低級的、簡單的體驗。情感則是由人的社會性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高級且複雜的體驗。例如,由道德需要引起的道德感,由求知需要引起的理智感。②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則是人所獨有。③情緒帶有情境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情感具有深刻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④情感較為強烈,衝動性大,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一般較微弱,較少有衝動性,外部表現不明顯。
3.情緒的有關理論
(1)外周學說
該理論認為情景刺激通過生理本能性反映先引起生理變化,而後這些肌肉、內髒外周變化成為刺激反饋到腦才產生情緒體驗。
(2)丘腦學說
坎農於1972年提出。他認為大腦皮層一般情況下對丘腦的功能存在著抑製作用,當這種抑製作用解除丘腦的功能就會亢進,情緒過程正是大腦皮層一旦解除後丘腦功能亢進的結果。
(3)中樞學說
即認為中樞神經係統與情緒發生有關的學說。其中情緒激活學說認為網狀結構與情緒發生有關,邊緣學說認為邊緣係統與情緒發生有關。
(4)認知學說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等提出。他認為情緒的產生不單純的決定於機體刺激和外界生理變化,而是外界刺激、機體的生理變化和認知過程三者之間整和作用的結果。即情緒產生的三要素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認知因素。
(5)情緒的作用
①情緒可通過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生理反應,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影響,長期的負性情緒作用可導致心身疾病產生。樂觀的心境有利於健康,而抑鬱的心境則會導致心理疾患或心身病症。憤怒、緊張、焦慮情緒可使交感神經興奮,應激性激素分泌,免疫係統功能低下而產生心身疾病。
②情緒、情感對工作效率的影響。積極的情緒、情感能提高工作效率、充實人的精力和體力,即增力作用;消極的情緒、情感則降低工作效率,即減力作用。
③情緒、情感對人際交往的影響。肯定的情緒和情感如自信感、信任感、理解感、忠誠感、愛感促進人際交往、友誼;而否定的情緒和情感,如不信任感、嫉妒感、猜疑、懷恨報複感則對人際交往產生減力和破壞的作用。
五、意誌過程
1.意誌的概念
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不僅能認識事物並產生情感,而且還能有意識的自覺的確定目標,並根據目的的調節支配自身的活動。
2.意誌的特征
①意誌的自覺性,指個人有明確的目的,並能充分的認識到行動效果的社會意義。②意誌的果斷性,指個人善於明辨是非,審時度勢采取決斷並能執行決斷的的品質。③意誌的自製性,指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行的品質。④意誌的堅韌性,指能支持決定,以充沛的精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來實現自己目的的品質。
3.不良意誌的品質
①意誌的自覺性差,缺乏信心,做事動搖,盲目屈從於環境。②意誌的果斷性差,表現為優柔寡斷或鹵莽草率。③意誌的堅韌性差,表現為執拗、一意孤行或見異思遷。④意識的自製力差,表現為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的約束自己的言行,控製自己的情緒。
六、需要、動機與挫折
1.需要的定義與分類
需要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表現為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和欲望。生物體的一切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可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2.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認為需要是人的全部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他將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種需要的基礎,隻有當人的一些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向上一層次的需要發展。第二層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層次的需要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層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
3.動機的定義、分類
動機是指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行動,並將該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意念活動。動機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需要的存在與外部刺激或誘導的存在。可分為生物動機、社會動機。動機決定行為,但它們不是一對一的關係。
4.衝突的類型
當多個動機同時存在且有矛盾時,就陷人了一種動機衝突狀態,也稱心理衝突。它有三種類型:①雙趨衝突,對兩個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②雙避衝突,兩個具有威脅性的目標不能同時回避。③趨避衝突,滿足一個目標時,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個需要回避的目標。
5.挫折
動機受到幹擾阻製,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負性情緒狀態。
七、人格
1.人格的定義
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麵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主要包括:人格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識。
2.能力的概念與分類
能力是指成功的完成各種生理活動所必須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從觀察、記憶、思維等不同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來。其分類如下:
①一般能力,指順利地完成各種工作所必須的基本能力;②特殊能力。
3.氣質的概念、生理基礎、分型和意義
(1)氣質
是指人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的動態心理活動特質(強虔、速度、穩定性、靈活性),例如情緒產生的快慢、體驗的強弱、變化的頻率等。
(2)生理基礎
國內傾向於以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來作為氣質活動的基礎。巴甫洛夫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高級神經係統具有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三種基本特性。強度是指大腦皮層接受外界的刺激的承受力和持久力。這種大腦興奮過程的強度以建立條件反射的速度表示,如理解學習得越快,表示興奮過程越強烈,則條件反射越容易建立;均衡性是指大腦興奮過程和意誌過程力量對比;靈活性是指興奮與抑製過程相互轉化的速度與能力。這三種特性在個體上存在的差異和不同組成了四種基本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與希波哥拉底的體液學說相對應。
(3)分艱
①多血質。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強。言行敏捷、活潑好動、粗心、注意力不穩定、興趣易變。
②黏液質,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穩定。言行少而慢、活動穩且慢、情緒穩而不露、善忍耐、對人冷淡、固執拘謹。
③膽汁質。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不穩定。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性情急躁、粗心、易衝動、自製力差。
④抑鬱質。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可塑性差而刻板。動作穩定、緩慢,觀察細致人微,情感體驗深刻、敏捷、怯懦、孤獨多慮、不果斷且缺乏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