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
曆史是既往的人類生活。人們渴望了解曆史,了解本身所屬國家、民族、社會的過去,總結成敗經驗,吸取智慧,於是,曆史著作應運而生。曆史著作以真實地記錄曆史過程、曆史人物為目的,一般比較枯燥,趣味性差。為了克服這一毛病,於是,就有了創作曆史文藝的需要。曆史文藝雖以曆史上發生過的某些情節為依據,但可以虛構、想像,作者有不同程度的自由揮灑的空間,自然,作品就遠較曆史著作生動、有趣。人們熟知《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故事。前者至今仍是人們認識那段時期的權威著作,但它大抵隻是少數曆史學家的案頭讀物;後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長期流傳不衰,但它並不是三國時期的真實曆史。魯迅曾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一位花麵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近年來,影視界流行“戲說”,有幾位皇帝、後妃及若幹臣僚的形象在屏幕上活靈活現,收視率很高,說明老百姓愛看,但是,由於大異於曆史記載,更大異於曆史真相,不滿者似乎也很不少。可見,真實性和趣味性曆來是曆史著作和曆史文藝的兩難問題。要嚴格忠實於曆史,作品就很難生動;要提高生動性、趣味性,就必須虛構,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損害曆史的真實。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總結前人經驗,試圖解決這一矛盾,努力使自己的著作既有真實性,又有趣味性,在中國豐富繁多的演義作品中,是很具特色的一部。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1890年(光緒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發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於1911年稱病歸裏。其後長期以寫作和在小學教書為生。抗日戰爭爆發,他不願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輾轉避難,顛沛流離,逝世於抗戰勝利前夕。
清朝末年,嚴複、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說的巨大社會教化作用,企圖借小說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後,梁啟超流亡海外,創辦《新小說》雜誌,提倡“小說界革命”。自此,小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包括“曆史演義”在內的各種小說風起雲湧。民國時期,此風相沿,小說創作日趨繁榮。蔡東藩是個愛國者。他為武昌起義、共和初建興奮過,歡呼過,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凱竊國。蔡東藩幽憤時事,立誌“借說部體裁,演曆史故事”,以曆史小說作為救國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他夜以繼日,筆耕不輟,陸續寫成中國曆代通俗演義11部,1040回,以小說形式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的2166年間的中國曆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後演義》和他增補改寫的《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總計約七百餘萬字,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曆史演義作家。出版以後,迅速風行,多次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