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草頭百姓上(1 / 2)

八年過去了,朱三這名赤帝子降世的靈童雖然比其他一些同齡的孩童來的聰慧,且力氣也大些,但還算是正常人範圍,並未有傳說中口吐神火,五日長成大人之類神異現象,慢慢的村民們就不再特別關注這個出生時天顯火光的孩童。

朱三這個名字是朱老實給他取的,窮人家沒有什麼學識,取名字大多數跟家中排行有關。

這八年來朱三也漸漸了解到了自己轉世的時代。

東漢末年,曆史上混亂年代,就以他自己家中情況來說,自從他出生那年的大暴雨過後,長江淮河邊上,許多田地裏麵的莊稼被破壞,導致當年莊稼收成猝降。

而接下來的八年,老天爺想是對人類看不順眼,天災越來越頻繁,田地的收成自然越來越少,如果單單天災還不算什麼,咬緊牙關,還可挺過去,隻是朝廷開始一輪又一輪的加稅,許多百姓微薄收成都被朝廷給強行征收了過去,導致許多人因此被餓死。

由於大量的百姓被餓死,屍體未及時處理,開始引發瘟疫,朱三的二姐也就是看著他出生的二丫和隔年出生的四娃一起都病死在兩年前一場特大瘟疫之中。

前世的朱三,不過是八十後,又非學醫,僅是當過兵的平民百姓,看著接踵而來的天災人禍,根本無能為力,隻能眼睜睜看著二姐與四弟接連離去。

古時候,人們沒有什麼可消遣事物,鄉野百姓白日農作完,回家之後唯一消磨時間的方法就是爬在婆娘上麵做運動,朱老實應該算少的了,因為家裏隻有兩個房間,一大家子都在同一房間睡覺,朱老實隻是偶爾孩子不在家的時候才尋妻子陳氏私下解決欲望。就算如此,在沒有避孕措施情況下,在二丫和四娃病死之後,又生了個五丫頭,已經五歲。

石崗村臨淮水,屬秣陵縣管轄,村頭到村尾不過一裏路,總共不過二十戶人家,典型的天高皇帝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朱老實家是石崗村中兩戶漁戶之一,平日種植水稻之餘,便捕魚為生。八歲的少年,在這個年代,已經是家中一大勞力了,種地打漁,任選其一,朱三自六歲起便自行請命架著一丈長小漁船遊弋在淮河上。

明媚的陽光柔柔往下照來,江麵上傳來陣陣河風,兩旁是青綠的竹葉,遠處山巒之上雲霧纏繞,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如同人間仙境。

這山水秀色,這清新的天地氣息,也隻有一千多年前的兩漢時期才能擁有。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平靜的淮水麵上,朗朗稚子誦讀之聲,回蕩在山壁之間,時不時驚起一隻隻覓食的水鳥踏波而起,往近一看,兩岸中央,一名膚色黝黑的少年,身穿麻製短跨,光著臂膀,束發於背,翹著二郎腿,捧著一卷竹簡,神色悠閑。

“這荀子的《天論》竟是大談唯物論性質的思想,不讀不知道,當初還以為這些孔子之流都是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禮教綱常的老儒,看來後人儒學,多有偏執。”搖頭低語,聲音清脆稚嫩,那雙目之中,卻透著不相符的成熟。

這少年就是朱三,他本後世之人,意外身故,不知為何魂歸此處。

伸了個懶腰,站直了身子,左手遮著額頭,望了望太陽,約莫著時辰:“差不多申時了,該收網回去吧。”

朱三的漁船與尋常漁船些許不同,略作改造了一下,他在船上加了一道風帆,好使有風的時候省點力氣,又在船頭尾中空處加了一個水箱,好用來放打起來的活魚,這樣可以保持魚的新鮮。

“嗨!”

朱三將書卷插在腰帶上,撐了撐手,解開船沿的麻繩,慢慢的漁網拉了起來。

漁網網眼很大,網的都是一些大魚,左右左,慢慢提起,漁網很重,估計魚兒很多,但這點重量尋常少年自然十分吃力,對朱三卻不值一提,一邊拉一邊甩著漁網,盡量把裏麵的一些淤泥甩去。

等漁網拉到船邊,用力的把漁網從水中拉了上來,很重,非常的重。把漁網拉到船上,就感覺到裏麵魚兒的跳動,朱三連忙把漁網翻開,一條條大魚頓時出現在眼前,蹦在船板上不甘的跳來跳去。把它們稍微一推,它們便自動掉到他弄出的水箱中。

一會兒,大魚就都被他給推進了水箱,還有一些小魚讓他給扔回水中,接著翻起漁網,把卡在上麵的樹枝什麼的清理了一下,又放在水中洗了一下,一天的工作,差不多就完成了。

升帆,勒緊,拍了拍船杆,吸了口這純天然空氣,走到船尾,提起搖櫓,晃悠悠擺了起來,順水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