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長江曾經西流(1 / 1)

研究資料表明,現在的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到距今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末期,才由汪洋大海變成陸地。那時的海陸輪廓和現在完全不同。現在長江發源地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區,那時還是煙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臨近這古地中海的四川、雲南東部地區是一個東高西低的大盆地。原始的長江,當時就發源於盆地東部的三峽地區的山地,沿著自然傾斜的盆地,由東向西,滾滾而流,注入古地中海。這是長江形成的第一階段。

這種大江西流的局麵,大約持續到距今五千萬年的第三紀始新世時期,由於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東部的海底,發生強烈的擠壓,導致了喜馬拉雅山從海洋中升起。印度板塊北移插入亞歐板塊之下,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這種滄桑巨變,使早期的長江下遊入海口一帶的低窪地區,變成了逐漸抬升的山地高原。這樣,長江水隻得另找出路,沿南北排列的橫斷山區,滾滾南流,注入南海。與此同時,三峽以東的東西狹長的盆地中,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產生了東西方向的大斷裂,使原來比較分散的水流,集中到低窪的斷裂破碎帶:隨著流水浸蝕作用的不斷加強,本來封閉的盆地東部,被流水衝出了缺口,形成了東流入海的長江中下遊河道。這時,即大約距今二千萬年前,長江分為兩段:三峽以西江水南流,注入南海;三峽以東,大江東去,流入東海。這是長江形成的第二階段。

由於三峽以東的長江,隨著河流下蝕作用的加強,不斷產生了類似瀑布後退一樣的向源侵蝕作用,使河流向源頭方向逐漸伸長,三峽分水嶺也就隨之變窄、降低。最後,東部長江流水截奪過來,形成了河流發展過程中時常發生的河流襲奪現象。這時,東部的長江,源頭不斷向西延伸,已是源遠流長、江水浩蕩的大江了。而西部的長江,上遊被襲奪後,變成了“無源之水”的截頭河,剩下中下遊,繼續南流注入南海。這是長江形成的第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