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中部平原,海拔不到二百米,最低的地方有個埃爾湖,麵積約八千二百平方公裏,湖麵低於海平麵約十二米。
1832年,有個勘探隊深入到澳大利亞中部考察,在這裏發現了一個盆地,周圍寸草不生,鳥獸絕跡,在寬闊的地麵上積有厚厚的一層鹽。
經過科學家研究,這裏原是一個水量豐富的大鹽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由於大陸氣候的變化,降水稀少,陽光強烈,水分被蒸發盡,才結晶出一層三十五厘米厚的鹽層。
1860年,另一個勘探隊來到這裏,發現這個幹涸了的湖盆中蓄滿了水,成為一個大鹽湖。第二年,勘探隊又來到這裏,準備將湖泊範圍測繪出來,誰知道它又消失不見了。
這個鹽湖是個時令湖,每隔三年多,就要周期性地“消失”一次。原來,埃爾湖的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隻要當年雨量稀少,水分大量蒸發,常常會幹涸,因此它時而出現,時而又消失了。
埃爾湖是個大湖,暴雨來臨時,湖裏灌滿綠色混濁的水,湖泊周圍,綠草繁茂,生機勃勃,能改變大陸中部幹旱的大陸性氣候。為了改變中部的幹燥氣候,科學家提出建議,從斯潘塞海灣開鑿一條人工運河,通向埃爾湖。由於埃爾湖麵比海平麵低,就能夠得到海水源源不斷的供應,將來可以成為一個永久不變的蓄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