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海洋生物資源(3 / 3)

此外,還有最近在南方廣東省陸豐縣沿海人工養殖成功的海馬,又名海龍子,屬特殊的小海魚,是一種很珍貴的藥用品,對人體有滋補的功能,有“海上人參”之稱。

總之,海洋生物的藥用資源,對它的利用和研究,也剛剛開始,還有著廣闊的領域,待人們去發現和挖掘。

4.保護我們的海洋生命

海洋生物資源雖然無比豐富,但如果開發利用不當,酷漁濫捕的話,會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我國就有這方麵的教訓。下麵就以我國為例,談談因失誤而造成的嚴重後果。

我國的渤海和黃海,是我國北方漁民捕魚的主要場所,直到50年代末,資源仍較豐富。可是,60年代以來,主要經濟魚類資源,出現了下降的趨勢,特別是進入70年代以後,資源嚴重衰退。由於濫捕亂撈,構成黃、渤海主要捕撈對象的小黃魚和帶魚已經寥寥無幾,不能形成漁訊。據1984年調查,黃海口淺海漁域的底層魚資源發生激烈變化。帶魚、鰳魚均已瀕臨絕跡,小黃魚資源嚴重衰退,其它如真鯛、短鰭紅娘魚、高眼鰈、星鯊、孔鰩等亦處於枯竭前夕。雖然有的小型種如黃鯽和焦氏舌鰨等尚有一定開發潛力,但其可捕量和魚種質量都較低,其它魚種如梭魚、銀鯧、鱸魚等的資源量都很低,隻能略加利用。

據遼寧省1980~1984年調查,黃、渤海北部遼寧岸段範圍內,有經濟魚蝦125種。其中在黃、渤海北部越冬的,有15種(包括鰩魚、鱸魚、石鰈、梅童魚等)。夏季回遊進來的種類,有20多種(包括對蝦、黃鯽、牙鮃鯷、鱈鰶等)。調查結果,估計本地區的資源量,冬季不足3000噸,夏季可增加到40000噸。平均資源量,每平方海裏的魚蝦,冬季不足1公斤,夏季為1,4公斤。由此可以說明,黃、渤海北部的魚蝦資源,已下降到相當貧乏的程度。

位於東海的舟山群島漁場,四大魚類產量也遠不如過去,本區大黃魚最高年產量為13.2萬噸,而1985年年產量,僅為0.55萬噸;小黃魚最高年產量為2.9萬噸,1985年僅為600噸;帶魚最高年產量為20萬噸,1985年僅為14萬噸;烏賊最高年產量為3.45萬噸,1985年僅為0.75萬噸,其它如蝦、蟹等產量也嚴重降低。

渤海名產梭子蟹越來越少。1987年春汛,山東省沾化縣有130多條船入海捕蟹,結果許多都空船而回,總共捕蟹才10多噸。其直接原因是近海一些省、市不顧捕撈季節的限製,用鐵耙拖網濫捕,使梭子蟹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由於沿海各地盲目增船,酷漁濫捕的結果,我國海域產量最高的帶魚資源急劇下降。據東海區漁業指揮部統計,帶魚冬汛開捕(1988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浙、蘇、閩的2.4萬多艘漁船捕撈量比1987年同期下降18.8%,是最近20年來產量最低的一年。

鑒於捕撈業是一種采捕自然生物資源的生產,在目前水產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如果再盲目增加生產工具,加強近海捕撈強度,勢必進一步加劇其惡性循環,後果將不堪設想。為此,必須利用各種漁業水域從事增、養殖業。發展海洋漁業農牧化和外海的捕撈業,同時,加強漁業的管理工作。

5.“海洋牧場”給海洋帶來了新活力

長期以來,人們依靠古老的、傳統的捕撈自然資源的方式獲得魚、蝦等海產品。盡管人類已經掌握了較好的自然規律,但是一網下去一場空的時候還常常令人們失望,在追逐魚群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感歎捕撈之艱難。

也許是一望無邊的草原大牧業觸發了人類的靈感,有人提出了在海上“放牧”的設想。

六十年代以來,不少國家提出並實施建立了“海洋牧場”、“海洋農場”、“栽培漁業”和“海洋漁業農牧化”等耕海牧漁方法。

最近,日本提出建立“鯨魚牧場”的設想:為了保護鯨資源和鯨文化,在和歌山縣海灣建立鯨魚繁殖場所,通過人工受精來養殖鯨魚。日本政府組織鯨類研究人員和捕鯨公司一起研究鯨魚的生態特征,收集和研究鯨魚受精期、子鯨的飼養方法,餌料的種類與數量、飼養場所等基礎數據。據認為和歌山縣海灣潮流緩慢、浮遊動物資源豐富,適合鯨魚的飼養,為了防止鯨魚的逃跑和免受損害,將用發射音波的方法,把鯨魚圍在一定海域內。

到1981年為止,日本每年人工養殖海生魚類和海藻95.5萬噸。前蘇聯預計到2000年海水養殖增加到250萬噸。

為了提高放養魚的回收率,科學研究人員設想訓練海豚在海洋中放牧魚群。海豚具有回聲定位的特殊本領,能在海中射出150~300千赫的超聲波,在黑暗的深海中,可以判斷出幾百米遠的目標,發現魚群。所以,海豚經過馴養,完全可以成為理想的“牧魚人”。

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和星羅棋布的島嶼,還有2000方畝港灣與灘塗,可以管理和利用的海域麵積估計有22億畝以上,又有渤海這半封閉的內海,自然條件無比優越。如果盡快建立海洋牧場,定能解決我國大中城市“吃魚難”的問題。

但如何開辟海上牧場,會有不少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建造人工魚礁。

在意大利熱那亞沿海,意大利人把1000多輛廢棄的汽車投到海底,過了一段時間,這些舊汽車周圍長滿了水下植物,許多魚、蝦及海洋動物被吸引到汽車周圍,這些作為魚礁的汽車周圍,成了人們“高產”的捕澇基地。

1953年,美國在亞拉巴馬州的外海墨西哥灣裏,投下了一些廢舊汽車,造成了一個人工魚礁,結果,這片海域裏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一條魚也釣不到的地方,如今竟能釣到大魚,一網下去,也能撈到一些譬如鱸魚、扁毛鱗魨、軍曹魚等稀罕魚類。

在日本和美洲的一些沿海國家,也有利用廢棄的工業物品以及水泥柱、樁等建造海底魚礁,過去沒有魚的地方,捕魚量現在竟能大大提高了。

墨西哥海灣海底石油資源是無比豐富,但漁業資源卻令人失望。然而到這個海灣出現了林立的鑽井的平台後,竟將遠海的魚類吸引了過來,想不到鑽井平台也成了人工魚礁。

魚類尋找人工魚礁,原因並不深奧,這些人工魚礁,便於魚類隱蔽,海中猛獸襲擊它們時,有人工魚礁做障礙,猛獸難以發揮力量,同時,人工魚礁上,生長出一些藻類,構成了魚類的豐盛的餌料。

開辟海洋牧場,除了設置人工魚礁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為魚類建造一個固定的“家”。

日本四麵環海,但大陸架淺海區太狹窄,漁業資源很貧乏。於是日本人從1950年起,就開始為魚類建造“家”。位於東京灣口的橫須賀市鴨居區,從1956年到1958年為魚類建造了200多間新居,1965年到1968年又增加了715間,結果,日本人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目前,日本人已在3300個地點為魚類建造了78.8萬間新居,建造這些魚類新居,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但日本人所收獲的價值,遠遠超過其投資。

不隻是魚類,營養豐富的牡蠣也有自己的海上牧場,因為牡蠣不會象魚那樣遊動,因此飼養起來也就較容易,把牡蠣放在吊籃裏吊養,或者用繩拴起來係養就行了。

海洋牧場還有一種方法是“移殖”。人類用人工培育魚的幼苗,待生長到一定大小後,放回到自然水域成長,借以增加資源,提高海洋生產力。對此,日本人稱之為“栽培漁業”,歐美則稱為“增殖業”。到本世紀70年代,這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每年把30億尾魚苗放流到海裏,現在已經有了200多個增殖場。前蘇聯也有140多處增殖場和移植站。增殖方法主要有3種:一是自然放養。這種方法是把剛孵化出的幼魚放流到海水域作為資源增殖的一種方法;二是粗養。即采取自然納苗,飼養一些河口魚和洄遊性魚類;三是圍養。由人工養殖幼苗,控製產卵和受精。

另外,海水網箱養殖和網圍養殖也可看作海上的牧場。

我國開辟“海上牧場”的工作做得也不錯。1977年我國漁產養殖麵積約90萬畝,1982年就擴大到243.8萬畝,其中養殖海帶23萬畝,養殖貽貝4.79萬畝,扇貝0.38萬畝,紫菜6.29萬畝,對蝦24.83萬畝。近幾年來,我國在大連、山東、浙江、廣東和廣西沿海地區采用投石和安放人工魚礁的辦法,為海洋魚類建造了便於棲息的“旅館”。例如,山東蓬萊投放人工魚礁後,海參、海蟄、鮑魚、扇貝叢生,出現了海珍回升的好勢頭,海洋捕撈量比不設礁的海區要增加兩倍多。煙台地區作過比較,搞人工養殖、投放幼參,每平方米水麵有海參1.8頭;不投放幼參的海區,每千平方米水麵僅有一頭海參。可見發展人工養殖具有巨大優勢、建設海洋牧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由自然捕集型舊漁業向增殖新型漁業的轉變,是人類與海洋打交道“悟出來”的經驗。海洋牧場的興起,將使人類更好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為麵臨資源衰退的海洋漁業生產帶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