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廟的西山牆,也有一小山神廟,小得可憐,大約隻有半張桌子大小。可是廟小管的事不少,由之香火也很旺。
說起東廟就不能不提起艾山上的書房。書房位於東廟之東,二者隻一溝之隔。人們曾在書房之地發現一塊石碑,上麵碑文記載:東西兩廟占地60畝,廟產屬王姓人家,任何人不得買賣,廟裏的香火錢用來供王姓子孫讀書。這裏的西廟就是將軍廟,也是王家的廟產。
把書房建到離村子數裏遠的深山裏,足可以看出王家人對子孫後代的期望之大。在這個書房存續的幾十年裏,雖然沒有走出一個王姓的名人,卻也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郝晉,官至兵部尚書,雖不姓王,好歹也與王家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聯係,由此也不枉費王姓祖宗的一片苦心。
七、皇姑塔:相傳,在艾山的後坡有一座塔,人稱皇姑塔。這座塔與李世民有關係。
唐朝李世民坐天下時,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隻是高麗那個地方老不安穩。於是他就想派幾個兒子去平定天下。可幾個兒子都找這樣那樣的理由,就是不願意去。李世民氣得長歎一聲,說:養些羊兒,不如養些狼兒!於是,60多歲的他決定親自帶兵東征。
李世民的妹妹人稱皇姑,聽說哥哥要親自東征,就非常擔心地勸哥哥說:“此去,勝不勝不說,你這麼大歲數了,那麼遠的路你怎麼能受得了呀。還是不去吧!”
“你幾個侄子一個也不願去,隻有我去了。天下不太平,我心不安呀!”李世民說。
皇姑說:“你真的要去的話,那我陪你去!”
過不多久,李世民大兵從長安出發,開始東征,皇姑妹妹也一直跟著。
等大軍到了艾山和天崮山一帶,李世民與叛軍交戰,一直打到高麗。為了妹妹的安全,他就把妹妹留在了艾山。
幾年後,李世民凱旋而歸,走到艾山時,想起了妹妹,可是去一看,妹妹已經去世。
李世民非常懊悔,覺得很對不起妹妹,因為他的這次東征,讓妹妹把命也賠上去了。於是命人在艾山後妹妹的墳上建了一座塔,這座塔就叫皇姑塔。
但是這座塔究竟什麼樣,人們說法不一,有的說很高很大,有的說其實就是三塊大石頭堆成的一座塔,這三塊石頭至今還在,不過被人壘到牆堰裏了。
八、雞毛房:過去,艾山的將軍背下有一奇洞,人稱“雞毛房”。如今,叫“雞毛房”的這個洞已沒了蹤影,洞口已被汙泥淤死,可是關於“雞毛房”的傳說卻依然在人們中間流傳。
其實,“雞毛房”是一個訛稱,這個洞真正的名字應該叫“金磨坊”。
為什麼叫金磨坊呢?原來艾山上盛產黃金,但是金礦不能私自采挖,也不能私自冶煉。於是有人便偷偷地在艾山上開了個金礦洞,離金礦洞不遠便有一深山洞,於是偷采金礦的人白天采礦,晚上偷偷地把礦石運到山洞裏去煉金,後來人們看破了這點秘密,又不便張揚,隻是背後裏稱其為“金磨坊”。可是“金磨坊”這幾個字畢竟太招搖,人們便取了它的諧音,這樣就叫成了“雞毛房”。
“雞毛房”究竟有多深,沒人知道,也從來沒人能走到頭。傳說,從前有一個人膽子非常大,決心隻身一人到山洞裏去探險。於是,這一天他帶了很多根蠟燭,隻身一人進了洞。昏暗的山洞,時而寬,時而窄,時而怪石林立,時而流水潺潺,有時還會有小動物或飛鳥從眼前一閃而過。一開始,這個人也沒覺得害怕,可是越走越是深不可測,而且越走身上越冷,穿著棉衣還直打哆嗦。眼看著手裏的蠟燭一根根地燃燒完了,卻不見洞的盡頭,這人開始怕了起來。他想,即使我能走到洞的盡頭,要是蠟燭用完了,還怎麼走出這個山洞呢。於是隻得半途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