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運籌備考之時,決勝考場之上(2 / 2)

第四類則側重對思維能力的考查,強調論理中的一種思辨性。比如安徽卷的考題,選用清代經學家阮元的《吳興雜詩》為材料,要求圍繞詩中哲理引發的“思考或聯想”寫作,詩作出自功力極深的訓詁、樸學大家之手,其深厚的經學造詣潛蘊於對江南水鄉景物的描寫之中,既可使讀者感受到明媚秀麗的溪流荷塘、菱荷蓮稻之美,也可使現代考生聯想到物種浩繁、物性萬千、高低深淺、因地製宜、尺短寸長、各有其用等多方麵的哲理。又如遼寧卷試題,提供的材料為托尼成長過程中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的轉變,考生一般應思考“適當地選擇和放棄”“學會變通”這樣一些立意點——此類命題,都體現出高考作文對思辨能力的重視。

三、在開放性、限製性的結合上把握有度

高考作文命題,限製與開放是一組矛盾:不開放,難以鼓勵學生有個性地寫作,考生很難寫出真情實感來;不限製,什麼內容都可以寫,則宿構、抄襲必然泛濫成災,有失選拔人才的公平公正。而限製必然影響開放,因此協調限製、開放的關係,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始終是命題者追求的目標。2010年多道作文題,在這方麵進行了有益的嚐試。比如上海卷的“丹麥人‘釣魚之道’+孟子談‘捕魚之道’”,一方麵作文觀點必須由材料中來,另一方麵考生既可直接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平衡”,又可從綠色環保、世博會等內容中掙脫出來,由此及彼、由表而裏地發揮(比如就個人成才、社會發展來說,也有一個正確處理“索取與舍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耐心等待與揠苗助長”關係的問題)。與此題相似的是,江蘇卷的“綠色生活”,限製與開放的程度拿捏得也較恰當,考生同樣可以從“環保”主題、“人生”主題兩個層麵破解題意——關鍵在於考生能否敏銳地把握“綠色”的多重含義。毋庸諱言,也有少數作文題稍有瑕疵。例如重慶卷的“難題”等,可寫範圍似乎過於寬泛了,考生較易照搬、套用平時讀過的現成文章或自己以前的作文。

四、從文體選擇看,有些自主命題卷增加了限製性

比如北京卷、上海卷、安徽卷、江蘇卷、重慶卷、浙江卷、天津卷等,都規定不能寫成詩歌;江西卷、湖南卷限定寫“議論文或記敘文”;山東卷在“要求”中特別提出“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文體特征鮮明”。事實上,即使是沒有明確作出限定的,也強調文體特征——“文體自選”對體裁還是有要求的,隻不過不限定某一種,便於考生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