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你抱怨個鬼哎!”——沒有人喜歡抱怨者(1)(1 / 3)

人隻要有淡水喝,有東西吃,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艾迪瑞肯貝克在太平洋上絕望地漂泊21天後,認為這是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1.什麼人在抱怨

我們聽說過各式各樣的成功者,但你見過靠抱怨而成功的人嗎?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發出如下的抱怨:

“哎!工作太累了,天天都有幹不完的活兒,簡直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那個老板一點人情味兒都沒有,好像給他打工就是給他當奴隸!”

“看看我們公司那夥人兒,那素質低的,你都沒法說!”

“我那個單位的環境實在糟透了,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

“人要是倒黴,喝口涼水都塞牙!我咋就沒碰到一個好人呢?”

“咱一不會溜須,二不會拍馬,誰看得起咱哪!這輩子將就混吧。”

……

那麼,究竟是哪些人在抱怨呢?

如果不帶任何偏見去看這些抱怨者,我們就會發現,有的人似乎確實具備某些抱怨的理由,因為他們所抱怨的問題果真有據可查;而有的人則不過是出於自己過於狹窄的心胸,他自己才應成為別人的抱怨對象。

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是悲觀主義者,遇事當前,總喜歡挑些毛病出來。他們對生活、對工作、對人物甚至對整個世界吹毛求疵,似乎到處是漆黑一團,毫無希望可言。他們也可能是自以為是,凡有不如意的人或事,都會起而否之貶之,並以此顯示自己的高明和智慧。他們中還有些人可能是心直口快的性情中人,胸中容不下芥蒂之物,凡有怨氣,必發之於口以為快。此種人已將抱怨變為一種本能,甚至變成了一種病症,總能發現抱怨的理由,用來啟動、潤滑自己喋喋不休的唇舌。還有一些抱怨者,他們可能是暫時失意的一些人,抱怨可能變成了他們排解無奈和發泄不滿的方式或習慣。實際上問題很簡單:可能是別人做錯了,影響了團隊和他本人的利益;還可能是被別人誤解,因而用抱怨來批評別人,並為自己辯解。

不論是哪一種抱怨者,一般總以他人為抱怨對象,不管這個“他人”是某些不確定的人,還是具體的老板、上司、同事。既以他人為抱怨對象,其實質就是對別人提出不滿、批評、指責,甚至是詛咒和謾罵。西方有句名諺:“一個人話說得太多了,就不免說出蠢話來。”等到說出蠢話時,對於職場中人來說,就不僅僅是有礙麵子的小問題,而是影響個人前程的大問題了。

中國也有句著名的俗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因為說話不謹慎,甚至隻因為一些於事無補的抱怨,就給自己帶來禍端,實在是得不償失的。當初不過是快樂快樂嘴皮子的事兒,現如今竟然弄到災難臨身的境地,除了得出咎由自取的結論外,還能怪罪誰呢?

人們常常對“得意忘形”的人嗤之以鼻,而對“失意忘形”給人們帶來的弊端卻常常不以為意。其實,如果說得意容易忘形,倒不如說失意更容易忘形。因為人一旦失意,往往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一是認為別人容易原諒他,二是自己也更容易放縱自己。失意者不再有所忌諱,反正世界都對不住他了,他就不再需要冷靜地用理智來約束自己,幹脆逞一時之口快,什麼有勁說什麼,什麼話刺激說什麼,什麼話傷人說什麼,任什麼樣的後果也顧不得去計較了。

我們不論是置身於職場,還是置身於社會,抑或就是置身於家庭中吧,凡是有人的地方,自然就免不了矛盾、摩擦和隔閡,總有別人對我們不住的時候,總之,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抱怨的前提,為我們的憤世嫉俗、牢騷滿腹和怨氣衝天提供理由。然而我們是否非得選擇抱怨來平衡我們的情緒不可呢?抱怨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問題呢?抱怨者的結局已經很充分地回答了這些問題。那就是,平衡情緒完全可以采取別的辦法,抱怨不大可能解決問題。相反,越是抱怨越是難以平衡情緒,越是抱怨越會引起他人的厭煩。抱怨者不僅是在自己破壞自己的形象,當然也是在敗壞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嚴重的則是在自毀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