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爆的“火藥桶”
丘吉爾說,誰控製了巴爾幹,誰就占領了歐洲。因此,巴爾幹在曆史上似乎總是不安定因素的策源地,並被不幸地稱為“反複爆炸的長效火藥桶”。
種族“屠殺”事件
1999年1月15日,南聯盟塞爾維亞警察部隊前往科索沃自治省拉察克和佩特羅沃兩個村莊搜捕5天前殺害警察的凶手,當地阿族武裝分子向塞爾維亞警察部隊開了火,塞族部隊進行了還擊。隨後,南聯盟向新聞界宣布,塞爾維亞警察部隊當場至少打死了15名阿族武裝分子。
衝突事件發生後,歐安組織駐科索沃觀察團團長、美國退役將軍沃克爾16日深夜在科索沃自治省省會普裏什蒂納向新聞界宣布,經他親自核查,南聯盟警察部隊於15日在科索沃的拉察克村屠殺了45名阿族平民。他要求海牙國際法庭在24小時內盡快派出調查人員,對屠殺事件進行調查。
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盧蒂諾維奇17日發表聲明,指責沃克爾撒謊,粗暴地違反了歐安組織同南聯盟政府達成的協議。
米盧蒂諾維奇在聲明中說,塞爾維亞警察部隊是在無奈的情況下被迫還擊的,沃克爾完全無視這一事實,把塞爾維亞警察部隊被迫對阿族恐怖分子還擊聳人聽聞地說成是對平民的屠殺。
米盧蒂諾維奇指出,沃克爾的做法表明他不再像是一位國際組織的代表,而是分離主義分子和恐怖分子的代表和保護人。他說,鑒於塞爾維亞人民對沃克爾之流散布的這類謊言曾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再也不能容忍沃克爾繼續這樣幹下去。
沃克爾的聲明播出後,北約許多成員國紛紛譴責南聯盟實行“民族清洗”政策。美國、意大利和瑞典三國領導人17日分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科索沃發生的“平民被殺事件”。聯合國安理會18日就此對新聞界發表聲明,對此事件表示“強烈譴責”,並要求“立即對此進行全麵調查”。科索沃局勢驟然升級,北約隨之也提高了對南聯盟進行軍事幹預的調門。
在歐安組織觀察團和塞爾維亞警察的配合下,南聯盟司法部門調查人員18日將阿族人屍體運到普裏什蒂納法醫研究所,對屍體進行了法檢;普裏什蒂納地方法院女法官馬林科維奇19日發表聲明說,初步驗屍結果表明,在拉察克村發現的40具屍體都是在戰鬥中被打死的阿族恐怖分子,而不是如沃克爾所說的無辜平民。
為正視聽,南聯盟政府邀請芬蘭和白俄羅斯法醫小組前往普裏什蒂納,同南聯盟法醫一起對阿族人屍體進行進一步法檢。
南聯盟政府18日宣布沃克爾為“不受歡迎的人”,並限其在48小時內離境。南聯盟政府驅逐沃克爾的決定在國際社會中引起強烈反應。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呼籲南聯盟政府重新考慮這一決定。安理會當月主席、巴西常駐代表阿莫裏姆發表聲明,對沃克爾在科索沃的工作表示全力支持,同時呼籲南聯盟政府取消宣布沃克爾為“不受歡迎的人”的決定。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阿莫裏姆的聲明表示支持。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魯賓則稱,南聯盟政府作出這一決定“是在玩火”。德國外長菲舍爾19日以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名義發表聲明說,南聯盟的行為“不僅違背了南聯盟1998年10月16日對歐安組織所承諾的義務,而且是對包括聯合國安理會在內的國際社會的空前的挑戰”。他警告說:“如果米洛舍維奇不改變立場,我們將不可避免地被迫製定新的政策。”
在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下,南聯盟政府19日作出讓步,表示接受歐安組織輪值主席、挪威外交大臣沃勒貝克的請求,允許將沃克爾在南聯盟境內的逗留時間延長24小時,在歐安組織的進一步斡旋下,南聯盟政府21日深夜宣布,驅逐沃克爾的決定暫停生效,此決定的有效期直至完全澄清沃克爾在南境內的所作所為時為止。
在沒有足夠證據指責南聯盟的情況下,西方為沃克爾尋找台階。沃勒貝克22日發表聲明,沃克爾說自己是在“衝動情況下”宣布塞爾維亞警察“屠殺45名阿族平民”的。”沃克爾為保住職位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當時確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
至此,拉察克村塞族警察“屠殺”平民事件以沃克爾言不由衷的道歉而告結束。科索沃緊張局勢得以暫時緩和,但這並未能避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繼續尋找借口對南聯盟進行瘋狂的打擊。
前南的曆史沉積
科索沃問題是長期形成的一個曆史難題,它既經曆過上下兩千多年的曲折演變,又遭受過列強的蓄意擺布。科索沃的控製權在本世紀就先後六次易手。關於科索沃的歸屬,塞爾維亞和阿族人各有各的說法。二戰結束後科索沃隨塞爾維亞進入南聯盟,60年代成為南享有較多自治權利的兩個自治省之一。
公元6世紀,南斯拉夫人的祖先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一道來到巴爾幹半島,並在那裏定居下來。而關於科索沃的最早記載則是在公元3世紀。
對於塞爾維亞人來講,科索沃是他們古老的家園,是他們的宗教聖地,是塞爾維亞民族的發祥地和文化搖籃。在科索沃10887平方公裏的大地上,有很多塞族的文化和宗教古跡,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塞族人的教堂和修道院星羅棋布,其中許多已有幾百年的曆史。
事實上,塞族人常常稱科索沃為“Kosmet”———科索沃與教會之地的合稱。
塞爾維亞人稱他們早在12世紀就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阿族人隻是在奧斯曼帝國入侵後才大量遷入的。阿族人則堅持認為,公元前4-5世紀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裏亞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族人的領土;在曆經奧斯曼帝國500年的統治和巴爾幹戰爭結束後,科索沃才並入了塞爾維亞的版圖。
塞族人和阿族人曾經共同在科索沃居住了數百年,他們甚至在1389年與土耳其人進行的科索沃之戰中並肩戰鬥。然而,在這之後,大多數阿族人變換了信仰,改信伊斯蘭教。
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阿族人受到寵愛,而仍然信奉基督教的塞族人受到壓製。直至1878年,塞族人才重新從土耳其人那裏獲得獨立,但是直到1912年,他們才收回科索沃。英國學者斯滕頓說,那個時候,阿族人很可能已經占了大多數。
由於列強的爭奪,巴爾幹地區各國的疆界在曆史演變過程中,特別是在近現代,一再被重新劃分。1878年俄土戰爭後,根據雙方是年3月3日簽訂的《聖斯特法諾條約》,巴爾幹地區除戰敗國土耳其外,保加利亞(包括整個馬其頓)、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諸國的疆界均遭到改變。然而,在德國、英國、奧地利的壓力之下,俄羅斯又於同年6月13日被迫同西方列強簽訂了《柏林條約》,這一條約將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均一分為三,其中的馬其頓交還給了土耳其。經過1912-1913年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和其後的兩次世界大戰,巴爾幹各國的疆界又發生了重大變化。領土的不斷變化,使巴爾幹各國無不成為多民族的國家。例如在前南斯拉夫,除占人口總數36%的塞爾維亞族外,還有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穆斯林、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族等。
在奧斯曼帝國稱雄巴爾幹的500多年中,土耳其人曾以血腥手段強迫當地居民改信伊斯蘭教,使得今天半島上的宗教信仰成為“曆史的重負”。從總體上說,在巴爾幹地區現今信教的居民中,伊斯蘭教徒占46.5%,東正教徒占38.2%,天主教徒占15.3%。幾乎在所有巴爾幹國家中,三教都同時存在。
在二戰中,塞族人遭受了克羅地亞人的大屠殺,每一細節均與納粹對猶太人種族滅絕大屠殺一樣鮮血淋淋。今天活著的許多塞族人的家人被與納粹結盟的軍隊殺害了。當時,親納粹的克羅地亞烏斯達莎政府製定了“種族滅絕”政策,約有70萬塞族人、5萬猶太人和吉普賽人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