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多災多難的民族(1)(2 / 3)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塞族人均喪失了對科索沃的控製權,而每一次,占領軍都偏向阿族人,壓製被征服的塞族人。

烏斯達莎的恐怖甚至讓納粹們驚駭不已。1942年初,蓋世太保分子向黨衛軍首腦希姆萊報告說,烏斯達莎已經“大規模屠殺,或是殘暴地折磨死”約30萬塞族人。報告說,這些殘殺活動“方式野蠻,不僅殺害達到入伍年齡的男子,而且專門殺害手無寸鐵的老人、婦女和兒童”。

當歐洲和美國在南斯拉夫解體後正式承認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時,它們可能忘記了這段曆史,但塞族人未曾忘記。

曾任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顧問、現任拜倫勳爵巴爾幹問題研究基金會主席阿爾弗雷德·舍曼爵士說:“一旦塞族人在幾年前屠殺他們的人群中變成少數民族,他們便開始做出反應。”

因為拒絕再次生活在克族和穆族人的統治之下,塞族人在波斯尼亞被稱為侵略者。在美國的首肯下,克族人從克羅地亞的克拉伊納地區趕走了約30萬塞族人。

1974年,科索沃被賦予更多自治權。阿族人利用自己的自治權將塞族人驅逐出權力機構,進而驅逐出科索沃。

對科索沃塞族人的壓力在1980年鐵托逝世後增大了。1982年7月,《紐約時報》報道說,5.7萬塞族人因為阿族人的騷擾離開了科索沃,阿族人希望有一個“種族純潔的阿族共和國”。

1989年,南斯拉夫政府將科索沃的自治權減少到1974年之前的地位。1990年7月,塞當局下令解散了科省議會和政府,派出大批塞族官員和軍警接管政權,並通過修改憲法將科索沃重新納入塞的管轄之下。處於弱勢的阿族人對塞族當局一直進行著消極對抗,先後抵製了塞爾維亞共和國四次大選和人口普查。1992年阿族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國”,並選出了自己的“總統”和“總理”。

一些人後來建立了科索沃解放軍。一些分析家認為,科索沃解放軍與國際上的阿族犯罪網有聯係,而這個犯罪網與全世界的海洛因交易有聯係。

1997年阿爾巴尼亞政府的垮台使阿爾巴尼亞變成了現成的大型軍火庫。1995年,北約替波黑穆族出頭進行幹預,這給了科索沃解放軍以希望:北約有可能為受塞族壓製的其它民族做同樣的事情。

據《簡氏國際防務評論》報道,1997年7月,塞族軍隊截住了一支從阿爾巴尼亞進入科索沃的,50人組成的遊擊隊。這支隊伍中包括一名也門人,16名沙特人。報道說:“其中6人拿著寫著馬其頓阿族人名的護照。”同年12月開始,科索沃解放軍加緊了對塞族人的進攻。米洛舍維奇予以的回應是鎮壓———擊敗了戰場上的科索沃解放軍,但在西方媒體中遭到慘敗。科索沃解放軍得到了全世界阿族和穆族人的支持。

二、巴爾幹人心頭之痛

巴爾幹的血淚史造成巴爾幹國家無一例外地成了多民族國家。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各民族人民不僅飽受列強蹂躪,它們之間也結下了很深的民族矛盾。

政策失誤導致各族間的仇恨

南斯拉夫塞阿兩族矛盾的激化與南領導人的民族政策有著直接而緊密的關係。無論是鐵托推行的扶持阿族的政治、經濟和人口政策,還是米洛舍維奇實施的簡單粗暴的民族高壓政策,無一不激起了科索沃阿族分離主義者的獨立情緒,客觀上加深和激化了塞阿兩族的民族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身為克羅地亞族的南領導人鐵托曾提出“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因這一政策帶有扼製和削弱大塞爾維亞主義的目的,因而遭到了“塞爾維亞霸權主義”勢力的抵製。後來,這一政策又被其他民族極端主義分子所利用,在科索沃問題上則相當大程度助長了阿族分離主義傾向。1963年,南修改憲法,進一步擴大了科索沃阿族的自治權,給予其“準聯邦單位”的地位,並且事實上剝奪了塞爾維亞在科索沃行使主權的權利。鐵托實行的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又導致了科索沃阿族人口激增(科索沃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達24‰,居歐洲之首)。1981年,即鐵托逝世的當年,科索沃局勢便發生動蕩。此後,帶有強烈阿族分離主義色彩的騷亂事件此起彼伏。

鐵托在前南推行的民族政策,曾被譽為歐洲成功解決國家多民族問題的楷模。但是前南國家的分裂,特別是波黑內戰和科索沃戰爭正在促使人們對鐵托的民族政策進行反思。一些專家認為,鐵托主張的民族平等,是在當時曆史條件下解決像前南這樣的多民族國家的問題的樣板,顯然具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

在政治上,鐵托生前曾做出過兩個重要決策。一是在1971年把波黑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封為“穆斯林民族”,這在世界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論民族屬性,這些穆斯林分別應為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族人或克羅地亞族人。從那一年起,波黑的人口統計中,“穆族”取代塞族占據了首位。到了1992年,當波黑就是否脫離前南舉行全民公決時,占人口43%的穆族占了上風,這也是導致波黑戰爭的原因之一。

鐵托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逐步擴大了科索沃省的自治權利。

科雖然仍隸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但南1974年修訂的憲法卻使它與南聯盟的6個共和國平起平坐。根據“機會均等”和“輪流坐莊”的原則,科索沃自治省可以向聯邦和中央機構派出等額的代表並有否決權,盡管它在聯邦中的人口比例很小。它甚至還擁有一個特殊的權利:塞若修改憲法必須征得科同意,而科省修憲卻無需塞首肯。這種“隻要平等權利,但不必承擔平等義務”的做法導致民族間對立情緒加劇,多年來塞爾維亞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在經濟上,鐵托為了縮小各民族差距,也提出了一種指導原則,這就是“南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必須用經濟平等來補充”。為此南從60年代起設立了“援助不發達地區聯邦基金”,規定發達地區每年必須將其生產總值的大約1.6%用於無償或以低息貸款方式援助不發達地區,其中科省所占比例最大。為了拉平經濟發展水平,南平均每天要向科省提供120萬美元的援助。而科不是想辦法用這筆錢擺脫不發達的地位,而是千方百計保住這種地位,同時斥巨資興建豪華飯店和壯觀的銀行與圖書館大樓。“基金”建立了30多年,科一直是前南最貧窮的地區。科這種一味強調“無償援助”而不把建立“基金”同經濟機製和市場規律掛鉤的做法早已引起聯邦內其他共和國的不滿,這也是後來最發達的兩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率先脫離前南的經濟原因之一。

鐵托實行的人口政策是導致科索沃阿族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也是科尋求自治乃至獨立的重要依據。作為塞爾維亞的發祥地,科索沃擁有中世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這裏的塞族人占科索沃總人口的比例曾高達1/4,據曆史資料記載,1929年阿族人甚至隻占科人口的40%。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麵是由於1974年憲法擴大了科的自治權後,塞族人感到受排擠不斷遷出,同時外來的阿族人不斷遷入;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阿族人從不控製人口增長,致使出生率急劇上升。

人口比例的嚴重失調,最終導致科省絕大部分地區如今幾乎成為純阿族區。早在70年代末,南就意識到這一後果的嚴重性,但為時已晚。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現南聯盟總統)曾打算有計劃地向科省安排塞族移民(包括後來欲把內戰期間逃出克羅地亞的塞族人安置進去),均未成功。科省阿族人占多數已是既成事實。

米洛舍維奇上台執政後,通過修改憲法收回了科的大部分自治權,1990年斷然下令解散了科索沃自治省的議會和政府,並派出大批塞族官員、軍警接管政權。這實際上是取消了1974年南憲法規定的科索沃的自治權,因此更加激起了科索沃阿族分離主義者的獨立情緒,民族矛盾更趨尖銳。1991年,阿族人秘密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國”,並於次年選出“總統”和“議會”。後來阿族分離主義分子還秘密成立了“科索沃解放軍”,不斷進行恐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