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下南聯盟的苦難
比起民族主義怪獸和地緣要塞的戰略意義,南聯盟乃至巴爾幹半島經濟顯得並不那麼奪目,但在信息自由蔓延,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加快的今天,任何一個地區發生衝突都會在一定時刻出現在世界經濟的某根鏈條上。
南聯盟經濟飽受摧殘
在遙遠的地方,
遠隔重洋,
有我的塞爾維亞,
有我的村莊……
———塞爾維亞民謠
這裏曾被人譽為伊甸園,而戰爭給這個往日風景如畫,人民安居的美麗土地留下了處處廢墟。科索沃戰事將使尚未走出波黑戰爭陰影的南聯盟再度麵臨經濟凋敝,難民流離。
“人類創世紀中的伊甸園”
南斯拉夫是個極其美麗的國家,雖然麵積不大,但景色秀麗,山青水秀,一派大好風光。亞得裏亞海沿岸,是歐洲最美的地方,素來享有“人類創世紀中的伊甸園”之美譽。那裏雨水不多,卻常有淡霧冉冉,滋潤沃土。亞得裏亞海似玉鑒瓊田,碧波萬頃。地中海植物終年披綠,令遊人仿佛置身於永恒的春天。島嶼星羅棋布,如點點明珠撒落海中。氣候宜人,陽光充足,使這裏的海濱成為人間勝境。崎嶇多山是南斯拉大地形最大特點,山地占全國麵積四分之三。更有普遍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聞名於世。
南斯拉夫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多山,氣候溫和,全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4.3%,形成了可觀的森林資源。德裏納河、薩瓦河等河流縱橫全境,“藍色的”多瑙河也流經南斯拉夫境內,為其提供了潛能極大的水利資源。南斯拉夫還蘊藏著各種豐富礦藏。
除了煤、鐵、鋁等礦藏,有色金屬的儲量也相當大。位於南斯拉夫東部和北部的潘諾尼亞黑土平原,由於土地肥沃,盛產小麥、玉米和甜菜,被稱為南斯拉夫的“糧倉”。
在這塊“上帝”賜福的寶地上,南斯拉夫各民族人民經過英勇戰鬥,趕走了德、意法西斯,建立了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之後,進入了一個有史以來最繁榮、最輝煌的時期。從1945年第二次統一建國後的30多年間,南社會總產值迅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6.3%,超過世界經濟平均增速。按人均產值計算,南經濟發展水平1950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4%,到1980年已上升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0%。經過30年的努力,南斯拉夫興建了鋼鐵、煤炭、機器製造、電子、化工、造船、國防等工業,生產設備中的三分之一實現了自動化和半自動化。迅速發展的機器製造業已使南斯拉夫能夠生產汽車、機器儀表、拖拉機、大型油輪、飛機及整套發電設備,可以出口世界市場並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造船工業已發展到每年造船總噸位接近80萬噸,商船的90%供出口。化學工業能夠生產合成纖維、化肥、硫酸、硝酸、鹽酸等多種產品。石油化工產品也已全部自給。其他如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及對外貿易等也蓬勃發展。發展旅遊業,使南斯拉夫每年有數十億美元的外彙收入,對緩和國際收支有很大作用。到聯邦解體、波黑戰爭爆發以前,南斯拉夫已從一個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其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年人均收入由1953年的100美元增長到內戰前的3000多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提前達到了小康。
鐵托時代的經濟後遺症
南斯拉夫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最早實行經濟改革、取消指令性計劃的國家,在聯邦內部實行簽訂社會契約和自治合同方式。
但由於聯邦行政管理上的鬆散,導致各個共和國“山頭主義”十分嚴重。鐵路、動力、郵電等國家統一的現代化經濟部門被分割,各共和國和自治省都是“獨立王國”,經濟計劃,資金籌集等都是各自為政。市場機製在這種過度分散的狀況下根本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鐵托在位時,在經濟方麵為了縮小貧富差距,曾提出了一項重要原則,這就是“南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必須用經濟平等補充完整”。為此,南自60年代起設立了“援助不發達地區聯邦基金”;規定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發達共和國每年必須將其生產總值的大約16%用於無償或以低息貸款的方式援助黑山、馬其頓、波黑共和國和科索沃等不發達地區,其中科索沃獲得比例最大。為了拉平經濟發展水平,南平均每天要向科提供120萬美元的援助。但科不是想辦法用這筆錢擺脫不發達的狀況,而是千方百計保住這種地位,同時斥巨資興建豪華飯店和壯觀的銀行與圖書館大樓。“基金”建立了30多年,科一直是前南最貧窮的地區。
一味強調“無償援助”而不把建立“基金”同經濟機製和市場規律掛鉤,早已引起聯邦內其他共和國的不滿,以至於拒絕履行援助義務。1989年克羅地亞共和國隻完成應贈款任務的29%,斯洛文尼亞完成34.8%。在製定經濟計劃和政策時,各共和國彼此爭吵不休,討價還價,最後竟發展到互相實行“經濟封鎖”的地步。國家對不發達地區的援助政策加深了各共和國之間的對立情緒,經濟矛盾又使民族關係進一步惡化,也使得南共聯盟關於共同發展的理想化為泡影。
鐵托實行的人口政策是導致科索沃阿族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也是科尋求自治乃至獨立的重要依據。作為塞爾維亞文化的發祥地,科索沃擁有中世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可是現在這裏的塞族人占科總人口的比例還不到十分一,而在1961年的人口普查中,塞族人口的比例曾高達四分之一強。據曆史資料記載,1929年時阿族人甚至隻占科人口的40%。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麵是由於1974年憲法擴大了科的自治權後,塞族人感到受排擠不斷遷出,同時外來的阿族人不斷遷入,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阿族人從不控製人口增長,致使出生率急劇上升。阿族人最崇信的一句格言是:“擁有多少羊,就擁有了多少牧場。”科索沃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歐洲最高的,達246‰。在這裏,擁有20多甚至30多口人的大家庭並不鮮見。人口比例的嚴重失調,最終導致科省絕大部分地區如今幾乎成為純阿族區。70年代末,南意識到了這一後果的嚴重性,但為時已晚。
內憂外困任凋零
南斯拉夫尚未從東歐劇變的衝擊中調整好自己的經濟步伐,波黑戰爭就使其陷入泥潭,獨立而去的幾國各自發展,南聯盟則在西方的經濟製裁下苦苦掙紮。
1992年5月,聯合國開始對南實行全麵經濟封鎖,使南經濟陷於癱瘓,國民收入下降一半,生活水平倒退幾十年。1996年10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074號決議,才使對南進行的為期4年半的國際製裁終於結束。4年多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入侵波黑”為由,對南實行全麵封鎖,使其遭受10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工業生產銳減,商品匱乏,物價飛漲,70多萬人失業,失業率曾高達60%。國內生產總值從1992年的500億美元減至1995年的100億美元,大部分出口型企業幾乎停產。外債高達100多億美元。而未拆除的“製裁外牆”(即阻止南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更是一種巨大的無形威脅。由於資金緊缺,南企業開工不足,相當一部分對外貿易隻能通過易貨形式進行,更多是進口價格較為低廉的日用品,無力進口機械設備來改造本國企業。
陷入怪圈———走私合法化
西方對南聯盟實施經濟製裁期間,南聯盟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不得不走入了經濟的怪圈———走私,並且已經達到“合法化”的地步。從戰略物資石油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走私品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