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篇 吉凶難測的科索沃(3)(2 / 3)

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庭審過程中,“原告律師”英國工黨議員安德魯斯和巴爾幹和平委員會成員、女作家格裏爾,以及為北約辯護的“律師”工黨議員布拉德肖和作家納西爾,先後請出9個證人,彼此展開唇槍舌戰。大多數人認為,隻有聯合國才是確保世界和平與正義的合法機構。這種脫離聯合團合法框架並且也違反北約自己憲章的非法的、災難性的行為是“對法製的破壞”。最後,巨大的藍色屏幕上顯示出“大陪審團”對北約作出的判決:認為有罪的61%,認為無罪的占31%。場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表示對這一判決的認同。

5月23日,曾在約倫堡審判二戰戰犯中任起訴人、現為華盛頓律師的沃爾特·羅克勒在美國《芝加哥論壇》上撰文認為,美國與北約的轟炸行動已構成戰爭犯罪。作者認為: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1945至1946年主要納粹戰犯案的判決是明確而清楚的:

發動侵略戰爭不僅是國際犯罪,而且是最高國際犯罪。《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四款和第七款禁止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禁止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揚言動武或實施動用武力。在侵略政策和行為上掛上“北約”的標簽並不能使這種行為具有神聖性和合法性……

此前,南斯拉夫已向荷蘭海牙國際法院對10個北約國家提出了控訴。這10個國家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加拿大、葡萄牙和西班牙。因為這些國家都參與了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

5月11日,200多名歐洲議員聯名簽署一份呼籲書,強烈要求北約停止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並立即開始和平談判。簽名者中有160名意大利議員、36名德國議員。以及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和瑞典等國的議員。呼籲書說,北約應該“停止轟炸,以使談判能夠在聯合國和安理會的主持下迅速開始”。呼籲書還要求歐盟召開巴爾幹地區國際會議,為該地區的重建和各民族和平共處作準備。

盡管美國和英國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狼狽為奸,對國內輿論進行種種壓製和誤導,但這時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戰爭的真相,休戰的呼聲日高。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空襲滿兩個月時,共發射了1萬多枚導彈,出動2.5萬架次飛機轟炸,雖造成數千人的傷亡和100萬的難民,但沒有使南斯拉夫屈服。局勢使美國和北約像山羊鑽籬笆———進退兩難。戰爭如果繼續下去,要花更多的美元,還難免出現人員傷亡,並要遭到世界和平輿論更激烈的反對;就此罷手吧,美國的戰略目的沒達到,臉上也沒麵子。

侵略者總是自己給自己出難題,自作自受。

三、地麵戰懸而未決

空襲目的達不到,美國和北約就不能回避這樣的問題:地麵戰到底打不打?

北約在向南聯盟開戰起始一再表示,它沒有向科索沃派遣地麵部隊的計劃,隻有在科索沃衝突雙方都簽署朗布依埃和平協議之後,才會向科索沃派遣以北約為主的多國維和部隊,監督和平協議的實施。美國總統克林頓也一再表示,美國還沒有出動地麵部隊的打算,空襲將持續下去。

北約和美國當初這樣自信,是他們確認米洛舍維奇招架不住北約飛機的狂轟濫炸,戰鬥打響不幾天,南聯盟就會低頭認輸。事實說明,北約和美國當初的判斷過於樂觀,空襲已進行了兩個多月,南聯盟仍在抵抗。這時,派不派地麵部隊的問題,已無法不擺到北約領導人的議事日程上來了。

早在40多年前,就有一位名叫卡斯曼的美國軍事評論家說過:你可以把一個國家炸成一片焦土,也可以讓它寸草不生;但是你要控製它,就要靠地麵作戰,空中轟炸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其實,美國人也不是不想從地麵“進入”,隻是心有餘悸。有個軍事機構為美國政府算過帳:如果北約軍隊要從地麵上進入科索沃,進而控製南聯盟,起碼要20萬美軍地麵部隊,就是不打仗光“維和”也需要三五萬兵力,而活動範圍僅僅是1萬多平方千米的科索沃地區。從地麵進入,麻煩就來了。死人不說,更可能拖出個“天長地久”。兵好進,仗難打,腿難拔。相反,南聯盟人民擅長山地作戰。那樣,科索沃可就會成為第二個叫美國人心驚肉跳的“越南”,付出的代價可就大了。

在空襲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北約領導人、外交官,以及指揮空襲南聯盟的軍官,基本上反對地麵進攻。而不在指揮崗位的一些北約軍事專家,如海灣戰爭、轟炸波黑以及負責前南地區維和的指揮官則普遍認為,要想解決目前的衝突,僅靠空襲隻是一個危險的空想。

4月3日,美國和北約的高級官員聲稱,由於科索沃難民危機的不斷加劇,北約將在不簽署和平協定的情況下,向科索沃部署國際安全部隊。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在布魯塞爾發表聲明,要求南聯盟從科索沃撤軍,並接受國際安全部隊進入科索沃境內。分析家認為,所謂的國際安全部隊,實際上仍然是北約的士兵。國際安全部隊的進駐,完全是一個借口。這是北約和美國第一次暗示進兵科索沃。

10天後,美國總統克林頓與58名美國議員討論了向南聯盟派遣地麵部隊的可能性。盡管克林頓在會上強調他“無意”派遣美國地麵部隊進入巴爾幹地區,但參加會議的民主黨參議員克裏在會後透露,克林頓在會上並沒有表示完全排除“任何”的可能性。在4月13日召開的這次情況通報會上,有些美國議員要求盡快派駐地麵部隊,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地麵部隊,北約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共和黨參議員康奈爾表示,克林頓不應該排除任何可能性。

但是,美國參議院在5月4日以78票對22票的結果表決,擱置一項授權克林頓總統“采取一切必要武力”對付南聯盟的提案。

這一提案是由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等人提出來的。提案要求授權克林頓可以采取“一切武力和其他手段”來實現美國及北約在科索沃問題上的目標,即允許克林頓政府對南聯盟發動地麵戰爭。但這一提案在當天的表決辯論中遭到了大多數參議員的反對,他們努力避免將提案付諸表決。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洛特說,這個提案是在“錯誤的時局”出籠的,克林頓政府也沒有要求授予這種權力。

在是否派地麵部隊進入科索沃的問題上,北約各成員國之間的意見和分歧也日益暴露出來。

英國是極力主張派地麵部隊的。英國外交大臣庫克5月17日在布魯塞爾與北約領導人舉行會談,要求北約將科索沃地麵作戰計劃重新提上議事日程。英國認為,北約在通過轟炸削弱南聯盟軍隊的抵抗能力之後,應強行向科索沃派遣一支地麵部隊,將南聯盟軍隊趕出科索沃,並“護送科索沃阿族難民返回家園”。

英國為何如此熱衷於鼓動地麵戰呢?首先,英國是以“維護人權”為旗號最積極主張軍事幹預科索沃的北約國家,但空襲卻引起了二戰後歐洲最大的人道主義災難,難民潮難以遏止。因此,英國輿論指責政府和北約不負責任。英國政府指望通過地麵進攻扭轉局麵,以免北約及其自己威信掃地。其次,勢力日趨衰落的英國仍在尋求和扮演歐洲乃至世界領導者的角色。英國由於經濟實力在美、日、德、法之後,又因未加入歐元而被排斥在歐盟核心之外,英國在外交和防務等事務上總是先聲奪人並一貫唱高調,以顯示其領導作用。布萊爾政府想通過此舉來提高其國際地位,以“輿論領導”代替其所不具備的“實力領導”。再次,英國地理上遠離巴爾幹,不會因地麵戰的戰火蔓延而受到直接波及,英國也沒有過美國陷入越戰的教訓,所以地麵戰打勝了,英國便以勝利者自居;輸了,受的影響也不會大。此外,由於英美特殊關係,英國始終願意充當美國的”急先鋒”,時時處處替美國利益考慮,同時依傍美國這棵大樹撈取好處,在世界上狐假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