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收到英國首相的電報,十分高興。他當即回電表示熱烈祝賀。回電說:
接奉來電,得悉“霸王”作戰行動業已開始,並獲成功。我們同感歡欣,並祝獲更大成就。按照德黑蘭會議協議所組織的蘇軍夏季攻勢,將於6月中旬以前,在前線某一重要地段開始。蘇軍的總攻將隨著部隊之陸續轉入進攻而逐步展開。從6月底到7月間,各項進攻行動將彙成蘇軍的總攻勢。攻勢行動的進展情況,當隨時奉告。
正如斯大林在電報中所講,6月10日蘇聯紅軍的夏季攻勢中的第一階段在列寧格勒戰線展開,它揭開了蘇軍1944年整個夏季進攻的序幕。
這次戰役從6月10日開始到8月9日結束。蘇軍參戰的有:
戈沃洛夫元帥指揮的列寧格勒方麵軍右翼部隊、梅列茨科夫大將指揮的卡累利阿方麵軍左翼部隊,總共45萬餘人,火炮和追擊炮近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800多輛,飛機1,547架。戰役目的是迫使芬蘭退出戰爭,改善蘇德戰場北翼的戰略態勢。
6月10、11日,列寧格勒方麵軍第21、22集團軍分別發起進攻。17日蘇軍突破芬軍第二道防線。
20日突破第三道防線,占領維堡。
21日,卡累利阿方麵軍第7集團軍發起進攻,強渡斯維爾河。
25日解放了奧洛涅茨。
7月底蘇軍進抵蘇芬邊境線。至8月9日戰線穩定在庫達姆古巴、皮特凱一線。這次戰役減輕了對蘇軍北翼的威脅,同時也為蘇軍爾後在波羅的海沿岸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6月23日蘇軍又發動了白俄羅斯戰役,波羅的海第1方麵軍、白俄羅斯第1、2、3方麵軍都參加了這次戰役,總兵力240萬人,火炮36,400門,坦克5,200輛,作戰飛機5,300架。
經過激戰,蘇軍消滅德軍54萬人,給予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以毀滅性打擊,蘇軍戰線向西推進500~600公裏,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領土和立陶宛的部分領土,並在波蘭軍隊配合下,解放了波蘭的東部,逼近了東普魯士和華沙。
當白俄羅斯戰役正在激烈進行的同時,蘇軍又發動了和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7月13日烏克蘭第1方麵軍在烏克蘭西部和波蘭東部發起了進攻,蘇軍共有120萬人。
在這次戰役中,蘇軍共擊潰德軍23個師,全殲13個師,解放了西烏克蘭和波蘭東南部,為而後在華沙方向至柏林方向上的進攻占據了有利的地位。
上述三個蘇軍戰役都從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西線開辟第二戰場,蘇軍一係列的有力進攻,極大地吸引了德軍,使其不能從東線抽出部隊應付西線。
對於整個諾曼底登陸戰役,斯大林元帥給予了高度評價。正如6月11日斯大林元帥在獲得諾曼底登陸成功的消息後,分別給丘吉爾和羅斯福發出的電報指出的:
顯然,原定計劃中這次規模龐大的登陸行動,已經全部成功了。我的同事們和我不能不承認:就其規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傑出地執行計劃情況來講,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過足以和它類比的事業。如眾所周知,拿破侖當年打算強渡海峽遭到可恥的失敗。歇斯底裏的希特勒吹了兩年牛皮,說要強渡海峽,但是就連作一個企圖進行威脅的暗示,也下不了決心。隻有我們的盟國才光榮地勝利實現了強渡海峽的龐大計劃。曆史將把這一業績當作一項最高的成就而記載下來。
三、途窮末路
諾曼底的搶灘宣布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行動的開始。其實,在登陸行動實施前幾個小時,盟軍的空降與轟炸就已驚醒了駐法蘭西北部的德國軍隊。雖然德軍早就知道盟軍登陸迫在眉睫,但事到臨頭卻也還是有些猝不及防。加上德軍指揮機構在設置和協調方麵存在諸多缺陷,導致高級指揮機關的反應非常緩慢而且猶豫不決,錯過了反攻的最佳時機。接連數日的陰雨天氣也使德軍放鬆了警惕,包括隆美爾元帥在內的眾多西線司令部的將領,都認為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盟軍是不可能試圖登陸的。前線部隊沒有進入臨戰狀態,甚至一些必要的巡邏警戒都被取消了。就在盟軍登陸的關鍵時刻,德軍一些重要指揮官都不在崗位,諾曼底地區惟一的裝甲單位,也就是德軍最初反擊的中堅,第21裝甲師師長弗伊希廷格爾少將以及師作戰處處長認為惡劣天氣不會有什麼情況,乘機到巴黎休假,隻留下參謀長留在卡昂的師部。隆美爾更是在前一天回到了他在德國烏爾姆附近的家中為夫人祝賀生日去了。而當盟軍開始登陸時,掌握戰略預備隊指揮權的希特勒剛剛入睡,隨從接到前線的緊急報告,卻不敢叫醒他,直到他自己醒來。
而此時已是6月6日上午10時,已是盟軍的空降兵著陸8小時,登陸部隊登陸4個小時之後了。
淩晨3時,駐守諾曼底的德國第7集團軍第84軍司令部的值班軍官,隱約聽到了從東海岸方向傳來的飛機引擎聲,但他們中沒有人相信盟軍會在如此惡劣的天氣實施登陸。當第一批盟軍傘兵空投到“大西洋鐵壁”防線後麵。以及首批進入海域的盟軍艦隻開始炮擊諾曼底海岸的時候,第84軍軍長埃裏希·馬爾克斯將軍才意識到這是一場真正的登陸戰,慌亂之中急忙組織反擊。
第7集團軍參謀長馬克斯·伯姆賽爾少將用電話向B集團軍群司令部報告說“盟軍空降兵已在我的防區著陸”,這次“看起來像是一次大規模的行動。”受隆美爾全權委托負責集團軍群一切事務的B集團軍群參謀長漢斯·斯派達爾上將向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馮·施維彭伯格提出請求,讓他立即把當時距戰場最近的黨衛軍第1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火速調往海岸一帶,全力反擊登陸的盟軍(在西線裝甲集群所屬的6個裝甲師中,被劃入隆美爾B集團軍群的是第2裝甲師,第21裝甲師和第11裝甲師,其中隻有第21裝甲師奉命向諾曼底方向移動,最後駐紮在岡城地區;另外3個力量最強的裝甲師,黨衛軍第1裝甲師,黨衛軍第1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則被編為最高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直接聽命於希特勒,其他人無權調動。)當時這些裝甲車輛已經作好了一切準備,隨時可以開赴戰場。但兩小時後西線總司令馮·倫德斯特元帥的參謀長勃魯門特裏特將軍給斯派達爾回電話,以“未經最高統帥部同意不能動用後備裝甲師”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寶貴的時間和機會就這樣白白被放過去了。事實上,在D日淩晨投入戰鬥的德軍裝甲部隊隻有弗伊希廷格爾少將指揮的第21裝甲師。弗伊希廷格爾最早接到盟軍傘兵在特羅阿爾恩一帶著陸的消息,但他並沒有得到出動坦克反擊的命令,隻好按照作戰常規派出最前沿的步兵營去對付空降部隊。當B集團軍群獲準出動裝甲部隊時,又碰上因轟炸造成的通訊中斷,等命令傳到第21裝甲師師部時,時間巳過去了好幾個小時。但在此期間,弗伊希廷格爾還是自作主張,派遣了由坦克組成的戰鬥群去攻擊盟軍傘兵部隊。
黨衛軍第1裝甲師的前身是1933年3月17日組建的“柏林警備隊”,當時希特勒從慕尼黑的衛隊中親自挑選出120名士兵,作為個人的貼身警衛。同年9月的慕尼黑大會中,正式改稱“阿道夫·希特勒”黨衛隊,由迪特裏希任首領,1939年發展到3700人。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它從南部發起進攻,勢如破竹,於9月底攻入華沙。1940年德軍進攻西歐,由於機械化程度高,該師6小時便攻入荷蘭境內80公裏。荷蘭投降後,受命向南轉進,協助在法國邊境的德軍作戰。當6月24日法國投降時,它已攻至聖愛田地區,是進展最快速的德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