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告訴隨軍記者說:“我將從敵軍的西部防線進行突破,然後分兵兩路:一支裝甲先頭部隊將攔腰切斷布列塔尼半島,直取布勒斯特;同時另一支裝甲先頭部隊馳驅向東,準備圍殲德第7集團軍。”
巴頓想了一下又加了一句:
“我準備在兩星期後揮師出擊;到11月11日我的生日那天,將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巴頓是一位能使希特勒喪膽的將軍。他常常告訴他的部隊,勝仗是用血和膽贏得的。因此,巴頓獲得“血膽”的封號。
巴頓常常愛叼根雪茄在嘴裏,腰間掛著兩支象牙把柄的54口徑手槍。雖然位居將軍,但是他快人快語,口出粗言,形容詞一大堆。在他的口裏,德國人不叫敵人,而叫“雜種”。他曾在記者會上坦率地為他的角色和政策做過總結:“我們的任務是去殺人、俘虜和征服。”巴頓的壞脾氣有好幾次差點毀了他的事業,幸好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愛才,認為他無以替代,才救了他。1943年,有一次巴頓去西西裏島的一家醫院探望他的傷兵。巴頓看到一名傷兵沒有明顯的傷痕,認為他裝病,就罵他是下流婊子養的,還打了他一記耳光。消息傳到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國會要求撤換他。
這個事件使他在即將舉行的諾曼底反攻中,喪失了最高司令的機會。
可是誰也不能否認,巴頓是個猛將。
巴頓將軍,最傑出的盟軍將領,即將率領裝備精良的第3集團軍實施這場打擊。該集團軍是一支超機動化的裝甲部隊,甚至德軍也無法與之匹敵。
就在“眼鏡蛇”攻勢開始之前,德軍從岡城抽調了2個裝甲師到美方戰線上來,這樣德軍用以對付美軍的兵力就增加到9個師———大多是由其他潰散部隊的殘兵敗將拚湊起來的。盡管德軍不斷遭到盟軍的大規模空襲,運輸困難,但是他們在西線的兵力還是由58個師增加到65個師。
7月25日,這場旨在為巴頓閃擊部隊迅猛突進而打開突破口的“眼鏡蛇”攻勢開始了。
盟軍對聖洛西麵一塊長8公裏、寬2公裏的長方形敵軍防禦陣地實施大規模炮擊,此外還出動大約3,000架美國空軍轟炸機,投擲了4,000噸高爆炸彈、殺傷炸彈和凝固汽油彈。
據德軍將領拜爾萊因說,美國飛機的轟炸使這一地區布滿了巨大的彈坑,如同一片月球上的景象,盡是火山口,死亡籠罩著一切。拜爾萊因估計,陣地上的德軍部隊有70%喪失了戰鬥力,不是被炸傷、炸死,就是嚇得神智不清,呆若木雞。
這就為巴頓部隊打開了突破口。
在通往突破口的路上和突破四周圍,是一片溪流沼澤密布、行動困難的鄉間田野,3個強悍的美軍步兵師———經過非洲和西西裏戰役的勁旅,一路上且戰且進。他們曆盡艱苦,一步一步地奪得能使坦克部隊列隊展開的陣地。
在隆隆的坦克和小心翼翼的步兵向前推進時,美國空軍第9航空隊的戰鬥轟炸機為他們提供支援。坦克先頭部隊中,設有目測監視哨,與隨行低飛的轟炸機保持直接通話聯係,而這些轟炸機則隨時準備根據地麵部隊的指令,對各目標進行轟擊。
7月27日的戰鬥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德軍退卻了,庫湯斯落入盟軍之手。負責防守這條戰線的德第7集團軍開始後撤,而該軍的撤退很快就演變成一場潰敗。7月30日,美軍進入阿弗朗什,盟軍終於成功地取得了突破。
現在,巴頓的任務是橫掃布列塔尼半島,攻占島上各主要港口。
與此同時,蒙哥馬利命令英第2集團軍攻打岡城一聖洛一線,加軍從岡城南麵向法萊茲方向發動進攻,繼續牽製住德軍的大部分裝甲力量和炮兵部隊。蒙哥馬利開始把主要兵力從岡城調向科蒙,準備奪取維爾和奧恩河之間的高地。
布萊德雷打算趁德軍大部分裝甲力量和炮兵部隊忙於應付北麵英加部隊的時機,率領第12集團軍群迅速從南麵包圍德軍。正因為德軍的全部兵力都用來抵擋英軍的進攻,他們層層稠密配置的坦克、機關槍、迫擊炮和威力強大的88毫米火炮,企圖控製那一帶戰場,所以美軍趁機在右側發起的攻勢就能迅速取得進展。
希特勒終於覺察到這種危險局麵,但已為時過晚。
他命令馮·克魯格從英加戰線上抽調4個裝甲師去切斷美第3集團軍的裝甲部隊,但是馮·克魯格一直到8月7日才使反攻部隊從英加戰線上脫身。而此時,盟軍已有4個集團軍在揮師東進,直奔160公裏外的塞納河;同時,盟軍的大規模空襲已完全破壞了巴黎與海岸之間的所有橋梁。
巴頓的第3集團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打開了局麵。大軍鋒芒所指,勢如破竹,其進展之神速,令人眼花繚亂;其戰果之輝煌,使人振奮不已。
第3集團軍沿著萊塞———庫湯斯公路呼嘯著向前挺進,爭先恐後地湧過萊塞山隘,踏上路麵良好的海濱公路,穿過庫湯斯和阿弗朗什———第3集團軍就這樣闖過了進入法國心髒地區的大門。
此時,展現在美軍麵前的是:平坦寬闊的碎石公路,青蔥翠綠的一馬平川,既無高山擋路,又無大河阻隔,真是再理想不過的裝甲兵作戰地域。看來美軍盡可長驅直入,直撲德國邊境。勒克萊爾將軍,隸屬於巴頓集團軍的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師長,感到這種情況似乎是“1940年戰局的重演,不過勝敗雙方可顛倒了過來。
敵人在我軍出其不意的攻擊下,亂作一團,潰不成軍”。
巴頓率領整個集團軍全速越過一條隘道,而這條隘道按照兵書來說,實在太窄,大軍切忌冒險穿行。但是巴頓知道,德國空軍幾乎已被逐出藍天,德軍的大部分裝甲部隊也被牽製在其他戰場上無法脫身。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該如何行動,也許巴頓比其他任何指揮官都更清楚:“假如我擔心部隊兩翼的話,那我就根本無法打這一仗了。”
到8月6日,巴頓左右開弓,他的坦克部隊已取得驚人的進展。向南方和東南方進擊的部隊猛攻克馬延和拉瓦耳;而向西麵推進的其他部隊,已將德軍趕出布列塔尼半島的內陸,把他們堵死在半島的各港口內。
布列塔尼的法國抵抗運動,顯得特別可貴。他們不斷騷擾退卻中的德軍,不讓德軍破壞那些可為美軍利用的設施。
8月7日淩晨,德軍終於從勒芒開始發動反攻。希特勒的企圖是:出動裝甲部隊進攻阿弗朗什,切斷巴頓的補給線,然後回師北上,擊潰並消滅科坦丁半島上的美軍部隊。可是他們立即遭到了美軍的頑強抵抗。此時,凡是了解諾曼底災難性局麵的德軍指揮官全都意識到,諾曼底之戰已告失敗,現在要做的惟一事情就是著手組織一場迅速而有條不紊的撤退,據守塞納河,阻擋各路英美部隊的集中進攻。
德軍從駐守加萊海峽沿岸的第15集團軍新調來4個師。但是希特勒並不想用這支兵力掩護撤退,而是堅持要他們進攻阿弗朗什。這4個師是痛擊莫爾坦美第1集團軍的一部分兵力,這回德軍投入的兵力共有5個裝甲師和2個步兵師。阻擋德軍猛攻的最初隻有美軍1個師,該師士兵堅決抵抗,始終將敵軍頂住,直到盟軍其他部隊迅速趕來增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