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明正德十一年秋月,兵部尚書兼左都禦史、通家弟王守仁頓首、拜撰。
在貴州曆史文獻研究會的精心組織下,經過編撰者十年的艱苦努力,《貴州古舊文獻提要目錄》終於在1996年殺青麵世了。這部書目共計三十多萬字,隻印了500冊,且屬內部發行。但“十年辛苦不尋常”,可以並不誇張地說,這是一項弘揚貴州傳統文化的基礎工程。它的竣工,對進一步發展貴州當代文化,振興貴州,提高並增強貴州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貴州古舊文獻提要目錄》共收書1154種,囊括了貴州省圖書館、省博物館、貴州大學圖書館、貴州民院圖書館、貴州師大圖書館、遵義市圖書館六館收藏的全部貴州地方古舊文獻。據卷首的序言和凡例,這些文獻大約包括以下幾類。黔籍人士的著述。宦黔人士有關貴州的著作。外省人士撰寫的有關貴州的著作。貴州地方出版物。至於圖書的出版和流傳形式,則有。1840年以前的古籍刻本。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刻本、石印本、鉛印本。各個時期的抄本、稿本。建國後依據各個時期的原始刻本複製油印、複印、曬印的古籍線裝書。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載籍浩繁。據統計,雖經曆代兵燹和其他自然災害,流傳至今的古籍僅漢文便在十萬種以上。貴州建省較晚,加之自然條件的限製,長期以來經濟欠發達,文化比較落後。但世代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貴州各族人民,從春秋戰國時期就與中原地區交往頻繁,兩千年來湧現了不少政治上軍事上文化上學術上優秀的曆史人物,也流傳下來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令人遺憾的是,這批遺產“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係統的整理和研究。許多有價值的善本、抄本甚至珍本古籍,或深藏於圖書館,鮮為人知,或流傳在社會上,瀕於湮沒。以至貴州的曆史文化不僅省外人氏知者寥寥,就是長期生活在貴州的人也不甚了了”。
中共中央領導曆來重視批判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早在八十年代初便發出加強古籍整理工作的指示和通知。許多省市聞風而動,至今已取得可喜的成果。貴州雖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與兄弟省市相比,還是落後了一大截。現在的任務是奮起直追,把整理和研究本省的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提上議事日程。要整理和研究這份珍貴遺產,第一步的工作當然是摸清家底,編製書目。《貴州古舊文獻提要目錄》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應運而生的。在這部書目問世之前,由李獨清先生編撰的民國《貴州通誌·藝文誌》也曾對貴州古籍文獻做過一次係統全麵的清理,搜集了相當豐富的材料。不過,《藝文誌》成書於半個世紀以前,由於當時主客觀條件的限製,其體例與內容已難於適應當代讀者和研究者的需要。筆者前數年曾涉足貴州地方古籍的整理,參考過《貴州通誌·藝文誌》,受益不少,但遺憾處也不少。與《貴州古舊文獻提要目錄》兩相對照,覺得《提要目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內容和體例上都作了較大的改進,可以當得起“前修未密,後出轉精”這兩句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