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樣化共存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是會存在障礙的,也就是說會存在文化衝突,文化衝突是文化交流過程中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在英國與印度這兩種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也是如此。英印二元對立的文化觀,在甘地有效的動員下,激發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這種民族自尊心促使印度人民不斷的起來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的不平等統治。其中,甘地的“土布運動”主張在這一反抗運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印度曆史上十分重要的部分。

土布運動思想是甘地根據當時印度獨特的社會背景以及甘地的親身經曆並吸收了印度及西方學者相關的思想而產生的,是有其獨特的曆史淵源。

1.印度獨特的社會背景。

首先,十九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和工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英國加速海外殖民擴張,大量侵占殖民地,尋求新的產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以期在世界範圍內確立其殖民霸主地位。隨著英國加強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和剝奪,一方麵使英國從印度掠取的財富越來越多,另一方麵也激化了英國殖民者與印度各階層之間的矛盾。

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和剝削,引起了印度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手工業者由於大量英國工業品的輸入而大批失業。農民則由於各種新土地製度的推行而大大增加了田賦的負擔。部分王公的領地遭蠶食或兼並。士兵遭到歧視,其宗教習慣亦得不到尊重。凡此種種,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化了印度各階層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此外,西方文化在印度的傳播造成了一種較廣泛的驚恐和仇視,而殖民者故意無視或褻瀆當地宗教習慣的行為更加劇了這一趨勢。1857年5月10日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民族大起義終於爆發,雖然這次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鎮壓下最終失敗,在此之後英國人“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把法律、秩序和一整套精致的政治共同體的翻版強加給印度。政治上的騷亂始終存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暴亂不但更加頻繁,也變得更加激烈,這最終阻礙了印度實現完全的統一。”但是這次起義打擊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加深了他們對英國殖民者的仇恨和惡感,為後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加速了印度曆史前進的步伐。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印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英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從印征集了150萬士兵,還從印度運走500多噸物資。戰後農業的歉收導致了1918-1919年的糧荒,加上西班牙型的流行性感冒,奪去了1200萬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命。以大戰開始的1914年的工資為100,到1919年印度工業主要部門的紡織職工工資,才增加了129%。這個數字是各行業中最高的。但糧食的批發價格在同期卻增加了200%。”由此,我們不難得知,戰爭不僅帶來的了生活方麵的困苦,激化了印度廣大人民群眾同英國殖民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而且戰後英國政府頒布的《羅拉特法案》授予英國總督以宣布戒嚴令,設立特別法庭和隨意判決人民的特權,使印度民族主義者大失所望。

在印度處於十字路口的時刻,印度國大黨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它既有悠久的曆史又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又有甘地這樣的群眾性領袖和甘地主義的理論作為行動的指導。在民族矛盾尖銳化和英國傳播西方文明對印度傳統文化構成威脅的社會危機條件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而土布運動又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甘地思想之理論來源。

甘地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統治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從童年時代起便深受印度教教義的影響。印度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曆史的古國,是東方兩大係列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教和佛教的核心思想。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戒殺生以免報應,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甘地思想的形成,他的崇尚自然文明,提倡節欲苦行,反對過分地物質享受等等,無不植根於印度傳統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