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甘地的思想既源於印度傳統哲學的影響,同時與這些對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家們的想法又是不謀而合的,而且甘地的親身經曆和一些實踐活動促成了他的這種思想的形成。

土布運動思想是甘地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後開始萌發的,他主張實現印度自治,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則是非暴力不合作。不合作的內容很多,其中之一是抵製英國生產的布匹,使用印度的土布。

印度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化曆史傳統、宗教氣氛濃厚的農業古國。英國殖民統治摧毀了印度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結構,使農民和手工業者陷入破產和貧困,他們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深惡痛絕,具有強烈的反英情緒。而甘地所處的時代,是英國殖民者用現代工業社會的文明猛烈衝擊著印度農業社會的文明,並且向這種古老的文明提出了空前挑戰的時代。而同時,這也是資本主義製度腐朽日益暴露的時代,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危機越來越嚴重。甘地親眼看到了印度工人失業、生活貧困和歐美各國精神墮落的現實,正是在這樣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下,在批判西方文明的過程中,甘地的土布運動思想也逐漸形成了。

土布運動,當時也稱為經濟自主運動,1908年甘地曾在《印度自治》一書中最早提出土布運動這個概念,並且他一再強調應該在國內提倡印度人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在家紡紗織布。他還“把織布機或紡車描繪為救治印度日益增長的貧困的靈丹妙藥”。“他認為,這是印度擺脫愈來愈嚴重的貧困的萬全之策,如果紡紗織布的事是在全國普遍開展起來,如果這一事業已成為全國人民的自覺行動,如果自己的成果又被自己的人民所器重,一方麵不僅會在人民之中構築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麵又會有效地抵製英國的經濟約束,抵製洋貨洋布。”

但是當時的他並沒有見過那些東西,即使是到了1915年他從南非回到印度的時候,也一直沒有真正見過一具紡車。盡管如此,甘地一直把土紡土織當成為一種運動,並伴隨著他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的發展。1915年5月25日,隨著真理學院在古遮拉特靠阿赫梅達吧的一個小村柯契拉普正式成立,甘地便決定從此刻開始他將開始實踐土紡土織這一項光榮的勞作,並且使其形成規模然後推向全國。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甘地都始終認為,真理學院首開這樣的先例,是要用實際行動織出自己的布料和布匹,並以此來告誡人們,自己動手,印度人民就可以擺脫貧困,而且通過土紡土織,也可以了解千百萬紡織工人種種苦難的真實情感。在甘地的倡導下和一些對土布運動滿懷激情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得以解決,土布運動也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了。這樣的結果使甘地感到異常的開心,他說。“紡車的聲音對於我恢複健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承認,紡車的這種聲音,實際上對我心理所產生的效果大於對我生理上產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