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庫全書·史部·貴州通誌》卷十。西岩寺,在印江縣城西五裏,甲山寨下,宋時古刹,後圮。明嘉靖間重修,毀於兵。國朝康熙十九年複建,紆曲而上,宏敞高曠,巨石壁立,林木蔥蒨。下有敲梆岩,以石擊之,聲如梆然。《四庫全書·史部·大清一統誌》卷三百九十六載。西岩寺,在印江縣西五裏,宋時建,明嘉靖重修。
西岩寺位於印江縣城甲山村,是梵淨山核心地區最早的寺廟。現在仍保存有清代高僧臨濟第三十五世廣超和尚墓塔和民國時期重修摩崖一方。據印江縣文管所所長魏小鬆介紹,在西岩寺山腳原有古代摩崖多處,可惜因民國時期修築印江至德江公路而被破壞。但在西岩寺隔河相對的李家邊一村民庭院中,還保存有民國二十一年(1932)重修西岩寺的石碑三塊。經實地考察,其中一塊石碑明確記載西岩寺是宋元時期的古廟,這與《思南府誌》、《印江縣誌》所記載的西岩始建於北宋乾德三年(965)相印證。這一重大發現將梵淨山佛教曆史從已知的明代向前推到了北宋初年,梵淨山佛教曆史因而也從四五百年前延伸到了一千多年之前。
此外,在印江縣民族陳列館還珍藏一塊“西岩仙跡”古匾,是西岩寺流傳下來的宋代文物。整塊雜木,左端朽殘,滄桑厚重,傳遞出悠久的曆史信息。西岩寺古碑、古匾不僅證明西岩寺是當之無愧的梵淨山祖庭,而且證明梵淨山作為一座貴州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的確實至名隨。
天慶寺,位於印江縣建廠鄉金廠村,大約建於明代,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明神宗賜封為皇庵。清康熙十二年(1673)第二次敕封。現存天慶寺有房屋四間,天井由大石板鋪就,經過與銅仁政協龍雲清處長共同測量,總麵積為23.1米﹡8.5米=196.35平方米,其中長度最長的一塊石板長8.2米、寬2.1米,麵積17.22平方米,麵積最大的一塊長6.7米、寬2.6米,麵積17.42平方米。傳說這些石料都是韋陀率天上六丁六甲神將從開采工地上運來的。可見天慶寺當年在梵淨山佛教中的地位。
在《天慶寺賜敕文》說明梁代李如實在梵淨山隱居並著有辭歌流傳於世,明末李皇妃曾在此修行,因此,天慶寺受到明神宗敕賜得以更好弘揚佛法。清初翰林院官員棄官歸隱,取法名深持,他重修並擴建天慶寺,為梵淨山佛教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看到寺廟建築巍峨宏偉,必為神佛所造,人所不能及且其神異勝過天台、靈隱的奇妙,並有佛光普照。故賜封天慶寺為四大皇庵之首,命深持為四大皇庵之總領。康熙帝賜鎮山印一枚及佛經,希望深持帶領四大皇庵辦好梵淨山的佛教事務,弘揚佛法,發揮佛教道場以慈悲教義挽救社會的頹廢之風。文中提到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賜封天慶寺鎮山印,據印江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周延豐介紹。新近在天慶寺周邊發現的幾張票據也確實證明鎮山印的存在,並且據傳這枚皇印在印江縣木黃及鬆桃縣烏羅一帶出現。印江縣民宗局及文管所正在準備發布告征集梵淨山佛教文物。《賜敕文》和天慶寺票據有力地證明。明末清初,梵淨山佛教發展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得到中央政府及高層承認,並第二次賜封,梵淨山佛教發展進入全盛時期。
此外,梵淨山金頂有明萬曆四十六年《賜敕碑》,可與清康熙《天慶寺賜敕文》相印證。《賜敕碑》載。“而不知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嶽之宗也!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知道此黔中勝景,還有古佛道場梵淨山,則又是天下眾名嶽之宗。舊時傳說由彌勒、釋迦而為佛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一座山分成兩個山峰。《敕賜碑》是目前發現的較早的梵淨山的文物,內容豐富文筆流暢,是梵淨山作為佛教名山的不可多得的明證。以上《賜敕碑》和《天慶寺賜敕文》是梵淨山明清兩代的官方敕令,為梵淨山彌勒道場的形成提供了最權威的文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