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反工業化主張是一位東方殖民地思想家對英帝國殘酷統治作出的回應,在對西方工業化產生不滿情緒時,他帶著對印度獨立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難以割舍的依戀。甘地的反工業化有著深刻的積極的曆史意義。

當時的印度忍受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無情擴張,被摧殘的不僅是印度傳統文化,就連國家主權也被西方列強擄掠而去。甘地的反工業化主張“既反映了印度民族主義者企圖利用古老的本土文化來對抗西方殖民者的心態,也包含了東方農業文明對近代西方文明的無奈和抗爭。”

但是我們不難看出的是,甘地之所以竭力反對印度走西方的工業化道路,即是因為他把精神道德的腐化完全歸罪於物質技術的進步。這與當時印度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背景有著緊密的聯係,當時印度的生產力極為落後,尤其是農業和手工業瀕臨崩潰的邊緣,英國先進的工業生產固然需要引進,但是,英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工業革命都是在農業和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印度缺乏發展工業生產的經濟基礎。即使印度發展了工業生產,也無力與強大的英國工業文明相對抗,恢複發展自然經濟,既能保存本國的經濟基礎,又能以自然經濟抵禦工業文明,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良策。

土布運動為經濟上瀕臨絕望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提供了生計,既保存了印度最低的生產力,又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土布運動不但是反英鬥爭的物質武器,更是反英鬥爭的精神武器。土布運動是當時印度人民生存的需要,經濟基礎是反侵略鬥爭的前提,通過發動土布運動使得許多手工業者不失業,保持最低生活水平。甘地提倡以手工紡織抵製英國經濟侵略,使英貨滯銷,英國收入銳減,有利於印度擺脫西方資本主義市場體係的控製。更何況工業文明的發展確實帶來了許多弊端,如。環境汙染、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等。

在現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際,現代工業帶來的一係列負麵效應正無時無刻的警告著我們,人類世界有可能被自己創造的物質手段毀滅。在麵臨工業化過程艱巨任務的同時,我們如何能夠避免工業化帶來的弊端,甘地的限製物欲以追求人類精神的完善的主張對解決這一困境就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正如美國第四十五任副總統、國際上著名的環境學家阿爾·戈爾在《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引言所說過的一句話。“一種思想的力量遠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強大。”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甘地也不為過吧。

甘地作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傑出領袖,為印度的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尼赫魯曾這樣評價甘地,他說。“在今天,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自由的締造者,我們的國父。他弘揚了印度立國的傳統精神,高擎著自由的火炬,驅散了四周的黑暗。我們時常不配作他的追隨者,違背他的指示,銘記這個偉人——他的信心與力量、勇敢與仁愛的精神。我們將決不讓自由之火熄滅!”

餘論。

當英國殖民者踏上印度這塊神秘的土地時,當英國殖民者決定要對印度進行侵略行為時,就已經注定了印度人民會為了保衛印度人民自身的利益而不顧一切的去反抗,不管用何種方式,印度人民都會為了那高貴的民族自尊心而與那可惡的英國殖民者抗衡到底。正是因為如此,他們需要一位有足夠能力的人物來領導這場正義的反侵略鬥爭,“聖雄甘地”這樣的偉人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他義無反顧的承擔起這份沉重的責任和使命。

甘地領導的土布運動是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土布運動本身蘊涵了深厚的反工業化思想,這對處於工業化風靡全球的時代,無疑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地區印江、鬆桃、江口三縣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地區同時也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明清以來,梵淨山成為了一大佛教名山,隨著各種考古資料的發現,越來越能夠有力地支撐梵淨山作為第五大佛教名山以及彌勒道場的論斷。梵淨山總麵積567平方公裏,最高海拔2572米,曆代所建的寺廟百餘座,其中,明清兩次敕封修建4大皇寺,48大腳庵,使梵淨山成為馳名全國的佛教名山。

根據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張明老師在《梵淨山佛教源流考》論述。梵淨山載於史籍,始於漢代。兩漢時期,梵淨山稱“三山穀”,因其三座主峰高聳,為沅江支遊辰水發源而得名。故《漢書·地理誌》雲。“武陵郡辰陽縣……三山穀,辰水所出。”兩漢時期,梵淨山屬“武陵郡”,是武陵“五溪”之一“辰水”(今錦江)的源頭。辰水向東經辰陽(今麻陽縣)注入沅江,辰水河穀地帶是當時出入貴州的孔道。今辰水流域內的鬆桃、麻陽等地均發現漢代墓群,足見漢代梵淨山地區已經有一定開發。而且東漢馬援將軍征討“五溪蠻”,朝廷也理當關注此地,故中原人士已知該山為辰水發源。“三山穀”沿用至南北朝時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沅水又經辰陽縣南,東合辰水,水出三山穀。”張明老師指出,梵淨山是貴州曆史上最悠久的曆史文化名山,不僅具有兩千多年傳統文化底蘊,而且具有一千多年佛教傳承曆史。明清時期,梵淨山兩次敕封加冕,形成4大皇寺、48大腳庵、五方朝山道路的格局,為梵淨山成為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