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翁同龢日記》記載,醇親王曾經跟他說過這麼一件事:道光皇帝在位的時候,因為鴉片戰爭,經常有一些麻煩事。每當接到軍報的時候,若是得勝的消息,道光皇帝就很高興;若是不好的消息,他就非常抑鬱,心情好長時間都不愉快。有一天,他在去皇太後宮問安的時候,就恰逢有人報告,說定海失陷了。這時候道光皇帝為了不讓皇太後煩心,就強裝笑臉,讓皇太後高興。這時,皇太後非常嚴厲地說:“國家的一寸土地、一個老百姓,都是祖宗經過艱難的創業得來的,你怎麼能這樣就輕易地丟棄呢?”當時道光皇帝就沒有話可以回答,就隻有跪在地上,一言不發,感到非常自責。
知識鏈接
孝和皇太後如此有威嚴,那民間為何會流傳著她被剝奪參政權力的說法呢?其實,這是民間的以訛傳訛。不是孝和皇太後被剝奪了權力,而是孝全皇後。前麵說過,孝全皇後經常做一些用毒酒毒殺皇子的壞事情,還有其他不好的事情,觸發了皇太後對她的不滿。於是,孝和皇太後似乎跟皇帝提過建議。不過,這都是野史上的傳說,我們已經無據可查了。但是,在道光十九年的時候,道光確實下過一道諭旨,就是以後凡應該稟報皇後的事,除了皇後自己的女兒四公主、自己的兒子四阿哥的事之外,其他的都不要告訴她了。還說,凡是皇後有交辦的事情,一切都要先稟告皇帝,然後再候旨實行。所以,這相當於把皇後的職權全部給剝奪了。
雙雙離世
道光年間,鴉片戰爭爆發,清軍將士的長矛大刀,顯然無法跟英軍的洋槍洋炮分庭抗禮。麵對越來越糟糕的戰局,年邁的孝和皇太後依舊頭腦清醒、大義凜然,她鼓勵道光萬不得放棄大清的一草一木。1850年,74歲的孝和皇太後離開了人世。孝和皇太後對道光的影響還是比較深厚的,那麼,她的死對於習慣依附她的道光帝又會有哪些變化和影響呢?
道光皇帝對他養母的去世是非常悲痛的。孝和皇太後是在道光二十九的臘月去世的,當時是數九寒天,非常嚴寒。按照史書上的記載來看,道光聽聞皇太後的死訊後,他當即就捶胸頓足,號啕不止,而且水漿不用。道光皇帝除了這麼傷心外,還執意要去守靈。當時皇太後的靈柩停在冰冷的大殿裏,而且天氣嚴寒,再加上道光皇帝已經是68歲的高齡了,已經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了,這樣做的話,對他的身體不好,所以大臣們極力攔住他去。但是,道光皇帝執意要去。由於悲傷過度,再加上處理喪事有很多繁雜的禮儀,也很勞累,天氣又非常嚴寒,道光皇帝在給皇太後守喪的時候生病了。沒過多久,道光皇帝的病勢加重,在皇太後去世僅33天之後,道光皇帝也去世了。
其實,現在來看,道光皇帝對於皇太後的死哭畢盡哀,不僅僅是出於他對皇太後的思念和哀傷,可能也是借此在發泄自己心裏的鬱悶或者不滿。為什麼說呢?因為道光皇帝治理國家已經29年了,登基的時候曾經也是雄心勃勃,想大展宏圖,創一番偉業的。結果,處處都事與願違。尤其是鴉片戰爭失敗,還割讓了領土。如此一來,道光皇帝怎麼能夠不感到哀痛呢?
誰建昌西陵
在孝和皇後去世33天後,道光皇帝也就離去了。那麼,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如此有特點的回音壁到底是誰建的呢?如果說是道光建造的話,那從時間上看並不能成立。其實,在這短短33天之內,道光皇帝隻是為她選好了陵寢,還沒有來得及開工建造。所以,剩下的工程,也就是真正的孝和皇後昌西陵,是由他的兒子鹹豐皇帝來建的。由此可以看出,前麵那兩個說法都是一些傳說,不得當真。
據現在的建築學家研究,在昌西陵的建築上,之所以會出現回音壁,是從建築形式和質量來考究的。從建造回音壁的方位看,這實際是聲學折射原理弄的一個巧合。跟天壇的不一樣,昌西陵的回音壁是半圓形的,兩邊相距是74米遠。若是有兩個人分別站在牆壁的兩端,對著牆壁說話,聲音就像打電話一樣,順著牆壁傳過來,還特別清晰,彼此兩人都可以聽到。這種原理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昌西陵的牆麵是弧形的。當我們對著牆麵發出聲音的時候,聲波就會沿著弧形的牆麵連續反射。到正中間的時候,又遇到中心的寶頂,也就是建築物牆麵更強的一個反射,聲音就會順著牆麵傳到另外一個人的耳朵裏。這應該隻是一種巧合,並不是什麼人為的、故弄玄虛建造而成的。
§§第三章 道光慕陵
用時最長的道光陵墓反複易陵之謎是什麼?
外簡內奢的慕陵裏究竟有哪些謎團?
皇後為何淪落到與妃子葬在同一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