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表麵上的問題就是這些,如果詳細地說,這裏頭的豆腐渣工程還不少。我們近期發現,光緒的崇陵修建的年代雖然是最晚的,可是,它有好多建築經常出問題。比如說崇陵中的鋪地磚,在古建維修上叫海墁。崇陵中整個總的平麵墁,墁了一個廣場,卻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崇陵的散水壞了,維修人員撬開幾塊磚,一看下麵就是三合土,隻有一層。可是,按照正常來說,這些磚是很珍貴的,古時候燒這些大城磚的價值是很高的,再加上鋪這麼大麵積的廣場。原本應該鋪三層三合土,可是崇陵就鋪了一層。
同樣的問題就不會在泰陵中出現。雍正泰陵的修建時間是最早的,卻很少出問題。因為它下麵打了三合土,然後鋪了三層磚,立鋪、平鋪、臥鋪,三層磚都燒得質量特別好,有的磚還印著是哪個地方官來督造的,哪個府來燒製的,是監督責任製,誰出了問題找誰,所以泰陵的質量很過硬。
再有就是,我們發現崇陵的馬槽溝經常坍塌。所謂馬槽溝,就是它的排水溝,因為外形像馬槽一樣,我們俗話就叫馬槽溝,有的也叫龍須溝。崇陵的龍須溝容易出問題,一坍塌就得修繕。修繕的時候,工作人員會找人來做這個工程。結果,找來的施工隊不幹了。為什麼呢?因為施工隊人員說石頭不夠。崇陵的管理人員一聽就很納悶兒,石頭怎麼會不夠呢?塌了多少石頭,再壘上多少石頭不就行了嗎?結果,人家施工隊的人說不是這麼回事兒,他說石頭和磚都不夠。
原來,像泰陵的馬槽溝的石頭、大理石都是平鋪的,一塊一塊地平著鋪上,每個石頭之間還用鐵扒鋦子,或者是燕尾鐵釘勾連上,那相當堅固了。等到石頭鋪成之後,在石頭和土之間不直接相連,還有一層磚,叫糙砌磚,比較粗糙地砌一個磚牆,然後磚再和土來銜接,這樣產生凍融的現象就小一些,能保護它的牢固性。可是,崇陵根本不是這樣修建的。崇陵的馬槽溝表麵上看著挺好,也是平鋪的,也是這麼寬、這麼長、這麼厚,但是,不能往下挖。往下一挖,馬槽溝就容易塌。一旦塌了,這石頭就壘不上去了。因為原本這些石頭應該是平著壘的,結果卻是把它立著使的,而且也沒有燕尾鐵釘和鐵扒鋦子的勾連。而且,它後麵的磚背裏牆應該是砌磚,而這裏在修建時,估計是為了省工,就把建築垃圾都填在裏頭。這樣的工程能不壞嗎?夏天一下雨,雨水就滲到中間去了;到了冬天,一凍一漲、一凍一化,就塌了。
罪魁禍首
由此可見,當時修建崇陵的人是夠缺德的了。可是,這畢竟是皇帝的陵寢,誰敢在皇帝的陵寢上做這些手腳呢?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當然得從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了。當時,大清沒落,社會動蕩,將陵寢修成這樣主要是兩個人的責任。第一個人就是慶親王奕劻。奕劻這個人權勢很大,但也很能貪。當時,慈禧活著的時候,就有好多人彈劾他,說他貪汙。但是,他是慈禧的親戚,大臣們始終沒有彈劾成功。後來,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也在用他,所以也沒能把他拉下台。奕劻這個家夥貪汙到什麼程度?據說,奕劻誰的錢也收,大到袁世凱,小到小縣官,哪怕是一個太監的錢都收。到後來,奕劻的家產有多少錢?折合白銀一億兩,超過了當時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
原本前期建陵的大臣裏頭並沒有慶親王奕劻,是載洵在負責這件工程。後來,由於奕劻官大,作為親王,他橫插了一杠子。現在想來,崇陵之所以問題這麼嚴重,應該就是在招投標上出了問題。
崇陵麵積並不大,隻有五六十畝大小。然而,當時的工官製度到了光緒的時候,已經有了比較大的變革。以前,皇帝陵是由國家來建造的,而且,不計成本、不計工時,精雕細刻,什麼時候建成都行。因為過去一般都是皇帝一登基,就開始建陵寢,這是他們的一號工程,視死如視生,得把它建好。可是,到了光緒的時候,不計成本已經不行了,因為清政府也沒錢了。
後來沒錢了,載灃就和隆裕皇太後一起,號召人們捐錢,還把宮廷裏邊的瓷器往外賣,支持國家的正常支出。這個時候,崇陵還能正常地修嗎?雖然當時清政府已經沒錢了,但是給崇陵留得預算並不少,有七百二十二萬四千八百多兩白銀。關鍵還是負責修陵工程的人壞了大事。
鬧劇上演
那麼,奕劻具體是如何把玩光緒陵寢建築大權的?他介入之後,陵寢建築工地上又上演了哪些荒唐的鬧劇呢?他那雙罪惡黑手又給崇陵帶來了哪些後患呢?
奕劻當時開始招標時,便有好多施工隊來投標。那個時候,施工隊還叫木廠,諸如德源木廠、廣源木廠、廣豐木廠、二河工櫃、三河工櫃之類的。最後,一共招了20多家施工隊。據說,20多家的人在崇陵的工地就站不開了,最多的時候人數達到6000多人。本來,一個木廠就相當一個施工隊,承包一個殿就可以了。可是,有些木廠老板會送禮就全部進來了。然而,崇陵本來沒這麼多工程,沒辦法就兩個木廠合建一個殿。大家想,這樣能建好嗎?這個木廠和那個木廠的工人的素質也不一樣,連用的東西,比如說白灰的質量都不一樣,能建出來統一的質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