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
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光緒十年慈禧太後罷免恭親王奕訢,奕劻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職務,主持外交,並晉封慶郡王。第二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後來,被封為慶親王,權位日漸高漲,他卻庸碌無為。
1903年,榮祿病死後,奕劻入主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緊接著,又管理財政處和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奕劻為人貪腐,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斂財,被時人譏諷為“慶那公司”。奕劻初主政軍機時,袁世凱就用重金籠絡他,使之成為袁世凱在朝廷中的內援。宣統三年,奕劻任內閣總理大臣,清帝退位後避居天津。
到後來,又碰上了一個人,就是民國的總理趙秉鈞。趙秉鈞接手負責修建崇陵一事後,還挺積極的,到處走走轉轉。後來,據說人們發現趙秉鈞經常從崇陵工地調人出去,去哪兒呢?去行宮前麵的龜山半山腰上去施工。後來,人們才知道,趙秉鈞自己在半山腰上建了一座陵墓。不久後,他因刺殺宋教仁牽連,被迫自殺,就藏在這裏,所以許多人認為他死有餘辜。
崇陵的優勢
雖然崇陵是豆腐渣工程,但凡事都有兩麵性。那麼,崇陵有什麼好的地方呢?
其實,崇陵的優勢就在於它的用料好。和其他的陵寢比較起來,崇陵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銅梁鐵柱”。那麼,銅梁鐵柱真的是銅的梁、鐵的柱子嗎?不是。雖然崇陵不是真正的銅梁鐵柱,但是卻比真正的銅鐵做的造價還要高。這是因為崇陵用的木材十分珍貴,國內當時已經很少了。即使是在現在,國內隻有廣西的一個縣有這種木材。在那個時候,崇陵使用的那種木材主要是從東南亞新加坡一帶和馬來西亞一帶進口來的,當然也有廣西的一部分。
知識鏈接
崇陵的範圍規模較小,沒有大碑樓、神道、石像生,但崇陵的排水係統比較完善,明樓和三座門前有禦帶河,月牙城內有泄水孔。另外,木結構建築用鐵力木做成,質地堅硬,殿內彩繪依然豔麗如初。崇陵的地宮內券券相連、高低參差、走向多變、嵌接巧妙、牢固美觀。金券是地宮的主體建築,光緒的棺槨停放在金券內寶床正中,壓在金井上麵,隆裕皇後的棺槨停放在光緒棺槨左側,周圍有16塊繪有五彩山水雲龍的龍山,夾在棺槨的邊角,棺槨周身刻著塗金的藏文、梵文經咒,寶床左右各有一座安放寶印和冊錄箱的須彌石座。
這種很特殊、很珍貴的木頭就叫鐵力木,老百姓管它叫銅糙、鐵糙。據後來的一些建築專家們講,這個銅糙、鐵糙也是木頭的一種,但是,由於它剛伐下來的時候,顏色是黃的,像銅一樣,很漂亮。隨著時間長了,這種木頭就會被氧化,會變黑,像鐵一樣。所以老百姓管它叫銅梁鐵柱。
當然,叫它銅梁鐵柱,還因為這種木頭很堅硬,遇火難燃,不怕水泡,所以很珍貴。另外一點就是,這個木頭它的比重很大,它的比重大到什麼程度呢?比水還沉。眾所周知,一般木頭都是漂在水上的,而它卻會沉在水底。
由於這種木頭特別堅硬,無論從運輸到施工,難度都相當大,六寸的鐵釘子往裏揳的時候都要揳彎了,還是很難把它揳進去。所以,當時的工作人員在揳釘子的時候,都是先用鑽鑽眼,然後再揳釘子的。
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還出了這麼一件事。當時來了一個英國人,他是來推銷他的射釘槍的。那個時候,他的射釘槍還是比較先進的,往鬆木和楊木上打釘子的時候,“啪啪”兩下釘子就打進去了。這個外國人跑到清西陵去推銷,把周圍幾個文物單位的好多領導都請了過去,開了一個類似新聞發布會一樣的會議。這個英國人很狂,通過翻譯說他的射釘槍功能強大,什麼木頭都能射進去。後來,這個外國人就讓人隨便拿來一塊木頭做實驗。由於他牛吹得太大了,當時的工程師就給他拿了一塊鐵力木過去。結果,這個老外愣是射了一盒子釘子,沒有一個射進去,急得他是滿頭大汗,一個也沒有推銷出去。由此可見,這個木頭是多麼堅硬,又是多麼珍貴。
光緒一生受製於跋扈專權的慈禧太後,萬般幽怨壯誌難酬,與清代的其他帝王相比,就連自己的陵寢都是有名無實的。就拿清西陵中另一位有代表性的皇帝雍正皇帝來說,雍正皇帝是康雍乾盛世中的明君,而光緒則是命運多舛的無權帝王,這兩個皇帝的陵寢相比較的話,肯定有很多不同。
從時代上講,一個是康乾盛世時期,一個是清朝的末期,它們的規製、建設肯定都不一樣。就拿泰陵來講,它的規模是十分雄偉壯觀的,氣魄很大,和它的康乾盛世、國泰民安、經濟富裕的總形勢是相吻合的;到了光緒時期,他本身命運多舛,即使身後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身後建陵、兩代建陵,而且,處於皇朝更替時期能建得好陵墓嗎?所以說,如果比較這兩座陵寢的話,簡單地說,一個是雄偉,一個是簡約。進一步說,就是“兩座帝王陵,半部清朝史”。從陵寢建設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