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皇後陵寢特色之謎(2 / 3)

鬆樹來源

進入清西陵後,我們可以看到路兩側有好多參天古鬆,一片鬱鬱蔥蔥。據調查,這些古鬆的樹齡有的已經有三五百歲了,那麼,清西陵為什麼要有這些古鬆呢?這個要從陵寢的規製說起。清代修建陵寢的時候,就把這些古鬆的栽植納入到陵寢規製當中。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陵寢以風水為重,樹木以蔭護為先”,所以就把這些樹木的栽植納入到陵寢規製當中。當時規定,神道兩旁儀形栽種,“儀”意即成排成行栽種。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座門裏邊的鬆樹都是成排成行的。

泰東陵當時一共栽植了12500多棵古鬆,而且當時定下的規矩是10棵為行,各兼兩丈,也就是說每一行栽10棵,每一行之間的距離是兩丈。那麼,清西陵中的這些古鬆是從哪裏運來的呢?

有一個說法是說,從淶源縣的上老芳村移栽過來的。當時清朝的官員們為了尋找這些樹種,踏遍了山山水水,最後,他們發現淶源縣上老芳這個地方的樹種得很好。具體好在哪裏呢?我們現在留心觀察,依然可以看到,這些鬆樹的形狀跟其他地方的鬆樹是不一樣的。這裏的鬆樹是一層一層的,最頂端的是平頂的,遠看就好像是一個華蓋,不像其他的地方是塔形的。等到選好這些樹種之後,大臣們就給雍正皇帝上了一道奏折。雍正皇帝看到奏折很高興,於是派官員們帶著騾馬,每一個騾馬馱一棵鬆樹,馱到清西陵中來。當時清朝規定,官員、民眾是不允許進入陵區的,否則會受到很嚴厲的處罰,但是,這些馱運鬆樹的騾馬卻是可以入內的,而且,還給它們獎勵——每一頭牲畜給予二兩銀子、一升黑豆的獎勵。同時,在栽植鬆樹的時候,植樹人員還用一鬥黃米為肥料,因此,陵區的古鬆才長得茁壯、茂盛。

清西陵中的崇陵,這裏的鬆樹分為銀鬆和白皮鬆,它們是由藏書家梁鼎芬集資種樹的。當時,光緒皇帝被埋葬之後,梁鼎芬看到陵區無樹,覺得既不美觀又影響風水,因此,他用自己的積蓄在北京定做了300個瓷瓶,然後把這些瓷瓶運到崇陵的寶頂上,也就是放在光緒的墳頭上。等到冬天下完雪之後,每一個瓷瓶裏麵都裝滿了雪水,他派人封上口,寫上“崇陵雪水”的字樣,拿回北京,送給清朝的遺老遺少,給他們講明崇陵應該栽樹的重要性,讓遺老遺少們出錢。就這樣,他用這些錢買了樹種,栽到了崇陵裏麵,所以才有了羅漢鬆和銀鬆。羅漢鬆栽到了三座門的裏麵,一共有18棵,就象征著18個羅漢在為光緒皇帝守靈。

前麵說了,泰東陵是嚴格按照標準規製來建造的皇後陵,工程修建得也堅固整齊,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泰東陵十全十美,沒有一點兒遺憾呢?其實不然。在泰東陵工程的修建過程中,也出現過偷工減料的情況。當時,這個情形劉墉知道以後,他連忙從京城趕到西陵,就在現如今的太妃陵的內務府營房,連夜審案。結果,竟然有100多名官員受到了處罰!

知識鏈接

原本太妃陵內務府營房就叫內務府,後來,因為劉墉在那裏審案,所以,人們把它叫作妃衙門。“妃衙門”這個稱號最初是對太妃陵而言的。太妃陵嚴格地說叫太妃園寢,因為皇帝、皇後的陵叫陵,而妃子、王爺、公主、阿哥的墓叫園寢。妃園寢和皇帝陵的陵址在一塊,皇帝陵的叫萬年吉地,妃園寢的要麼叫府第,要麼叫妃衙門。後來,因為劉墉在太妃園寢內務府營房審案,所以人們就把那裏的村子也都改稱為妃衙門了。

“鳳凰台”的由來

清西陵從始建到現在已經近三百年了,每一個陵墓修建之後,都設有工部、禮部、內務府、八旗等陵寢機構。泰東陵的八旗營房的名字叫鳳凰台,關於“鳳凰台”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雍正皇帝在修建泰陵的時候,對陵墓的工程十分關心,所以,他也從京城帶著官員到西陵來視察陵寢的工程情況。他和官員們邊走邊說,當雍正皇帝走到現在的鳳凰台口子門的位置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闖入了他們的視線:隻見前邊低矮的山丘上麵長滿了鬆柏樹,兩旁有低矮的山嶺環護,前邊一條易水河潺潺流淌。在這麼美麗的風景麵前,突然有一條紅色的絲絛從遠處隨風飄擺而來,後麵無數雪白的鴨子排成一個鳳凰展翅的形狀。雍正一看此景,很驚訝,因為這個紅色的絲絛一看就知道是女子圍的絲巾。於是,他命手下的大臣把這個女子叫到他的近旁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