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候,滿族人吃得很好,到民國年間吃不上了,但是又不能讓外圍的漢族人看出這種狀態。於是滿族人身邊就有一塊布,他們在這個布上抹了好多油,當他們吃完並不怎麼好的飯之後,他們就用這個布把嘴擦一下,顯得嘴上油光瓦亮的。這個故事說明了西陵滿族人沒有了生活的來源,沒有了優越的生活,他們倒人不倒架的心理狀態。

滿族人失去朝廷的俸祿之後,自己又不會耕種土地,過了一段艱難的日子,關於此,還有一個故事。在一個家庭裏邊,因為生活很窘困,沒有錢買衣服。因此,這個家庭的幾個人,誰出門辦事,誰就穿上這條褲子。有一天,父子二人都在家裏邊。突然,兒子發現一隻貓把家裏的東西叼跑了,父親讓兒子去追,兒子卻說褲子在父親那兒,讓父親去追。現在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滿族人在當時過的確實是這樣的日子,讓人聽後十分心酸。

知識鏈接

雍正皇帝在東陵沒有找到更好的風水寶地,就派他手下的大臣到全國各地給他卜擇萬年吉地。走遍了京畿的山山水水,最後大臣們來到了西陵這個地方。到西陵這個地方後,他們看到一處村莊的地方很好。當時有一個老頭在那放牛,他們就上前去問這個老頭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這個老頭一看都是官員,心想:村民們祖祖輩輩住了這麼多年,生活得很好,官員們來這裏是不是要搞什麼建設,村民們挪出去之後的生活是不是要改變?中國人注重落葉歸根,誰也不願意搬家,所以這個放牛的老頭靈機一動,就說這叫牛家墳。

給皇帝選擇萬年吉地的大臣們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一塊很好的風水寶地,不想讓這個地方叫作牛家墳,既不好聽,還很不吉利。就再次問放牛的老頭,想讓他改變一種說法。結果,這個老頭再次強調就叫牛家墳。於是,大臣們一想,皇帝怎麼能埋在這麼一個地方呢?算了吧!就這樣,大臣們就到別的地方去選陵址了。

嚴格地守護

盡管清西陵建成至今已經近300年了,但是,到過西陵的朋友都會為西陵巍峨壯觀的建築所感歎,感歎這些建築現如今依然保留著皇家的威嚴和氣勢。那麼,這些建築是怎麼保存下來的呢?下麵,就來講講清西陵的保護史。

當年,清政府對陵寢的保護是非常重視的。雍正確定西陵陵址之後,首先劃定了一個保護區域,將這個保護區域內的19座自然村莊,包括它的墳營寺廟全部遷出。後來,雍正皇帝又把山西大同廣昌縣的18個村莊劃入西陵的保護範圍之內。陵寢建成之後,雍正相繼在西陵派駐皇室代表、鎮國公和輔國公,建立東西府監督陵區事務,有權直接向皇帝遞上有關陵區事態的奏折。雍正十三年,又把泰寧協改為泰寧鎮,建立東、西府,承辦事務衙門,兵部、禮部、工部、綠營這些陵寢管理機構。因為陵區不允許取土、取石、砍伐樹木。所以,陵區的樹木一直保存到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鬱鬱蔥蔥的優美環境。

清政府還劃定了清西陵嚴格的保護邊界,寬大的風水牆由總門戶大紅門向外伸展,全長四十二華裏,將座座陵寢包容在牆內。圍牆外四周廣設紅樁,每裏設三根,陵區共設五百八十根,總長度合計有一百九十三點三裏,這是陵區最裏環的界線。紅樁外四十步又設白樁,為二環界線;白樁外十裏再設青樁,為三環界線。相同顏色的界樁間用黃絲繩連接,樁上懸有禁牌,嚴令軍民等人不得於樁內取土取石、設窯燒炭、砍伐樹株等,違者論罪。青樁外又開辟二十裏的官山,為陵區最外圍的禁區,不許百姓閑雜人等進入。

在清政府統治時期,清西陵的保護範圍達到800平方公裏,風水牆外的三樁一山形成完整的陵寢防護警戒體係。在外圍界線上廣設兵站哨所,也就是清兵駐防巡邏的地方,日夜都有全副武裝的八旗官兵放哨站崗。整個陵區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戒備森嚴,絕對是普通百姓的禁區。對於誤入陵區的人員誤走神道,規定是“橫走罰,豎走殺”。特別是靠近大碑樓的地區,更是“人過斬首,馬過削蹄”。由此可以想見,西陵的保護有多麼嚴格。

清政府不僅派了這麼多人對西陵進行非常嚴格的管理,而且,若是有人違反、侵害了西陵的規定和利益,處罰措施也是很嚴厲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例子來了解一下,乾隆元年,泰陵內務府有一個李氏婦女,她隻掰了一個幹枯了的樹枝,被人發現之後,當時的官員認為她是折了龍須,因此將她處以極刑,斬首了。道光年間,有一個姓劉的男子,也是砍了一個樹枝,被發現後,不僅受了夾刑之苦,還被發配到邊疆去充當苦役。

同時,發生上述情況後,不僅當事人要受到懲罰,就連當值的官員也脫不了責任,有失察罪,而清政府對他們的處罰也是很嚴厲的。用現在的話說,直接領導被革職,上級領導降三級調用,離開這裏。因此,由於這一種嚴格的管理,幾百年來,無論是陵區的建築,還是它的自然風貌,都得到了完好的保存。

到了1912年,清朝滅亡,民國政府成立。對於清朝的陵寢、寺廟,當時的民國政府和清朝簽訂了八項優待條款,第四條就說明:清代陵寢寺廟永遠奉祀,由民國政府派出官員妥善保護。因此,西陵成立了管理委員會,並且還劃定了保護區域。隻是這個保護區域劃的範圍比較小,把現在的行宮和永福寺圈在了這個保護範圍之外。溥儀在東北1933年成立偽滿洲國,在西陵成立滿洲隊,使西陵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不過,盡管民國政府製定了很多優待清廷的政策,但是,那個時期社會動亂,清西陵也受到了極大衝擊。隨著清皇室財力的衰弱,龐大的陵區管理機構逐漸解體,致使陵區內隻有一位皇室代表,而那些吃皇糧的守陵人再也拿不到俸祿,隻能靠開墾陵區周邊土地為生,也有一半的滿民遷到外地去謀生。短短十幾年間,陵區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古建築破損嚴重,陳設物品丟失一空。當時的西陵辦事處已經是有心無力,形同虛設了。

現如今,清西陵陵區周邊散布著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滿族村落,這些村落與清西陵相伴相生。生活在這裏的村民大多是當年大清的貴胄、八旗子弟的後裔。他們的祖上有的是二品、三品大員,有的是五品、六品官宦,吃的是皇糧,住的是衙署、營房,清王朝的滅亡結束了他們的貴族生涯。從那時起,這些守陵人沒有了皇糧,開始向漢族人學習種地,成了地地道道的老百姓,逐漸形成了勤勞淳樸的民風。雖經過了百餘年的變遷,但他們的身上還保留著一些特殊的東西,如他們祖祖輩輩都有較高的護陵意識,自覺保護陵區古樹、古建築。他們說話的口音跟這裏的漢民迥然不同,村裏的大人小孩都說一口圓潤的北京腔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