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清代西陵陵寢區的外麵有一道圍牆,有五六十華裏長,相當於陵寢的一個大院牆,把座座陵寢都包在裏麵,這個圍牆裏邊是禁區,一般的人是根本不能進來的。陵區的外麵還有界樁,界樁的外麵又有好多的哨所,這些綠營兵就分駐在哨所裏,在圍牆的外麵,日夜地巡邏、站崗、放哨,保護著陵區的安全。

清朝廷除了派出這麼多管理機構之外,還有一個監管機構,名為東、西府。這個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監督其他的管理機構,使他們能正常行使自己的職責。東、西府裏住的都是王公貴族,也就是說,皇帝的親戚們被皇帝派來在陵區監督陵寢的官員們,監督他們是否行使了自己職責。這樣來看的話,東西府應該是陵區的最高權力機構。

守陵人的生活

當時的守陵官員遠離京城,我們比較關心的是,他們的待遇和生活情況是怎樣的?清朝覆亡之後,他們的命運又會有哪些改變呢?

其實,這些滿族人在陵區的生活是很優越的。當時有一句話叫“官銀子打米”,意思是說,他們根據自己不同的分工,從事自己的工作,然後清政府根據他們不同的級別,給予他們俸祿、布匹、米糧。而且,在當時有一種說法叫“大口小口,每月一鬥”,意思是,不管大人小孩,每月都有一鬥糧,即使是新生嬰兒,一生下來也會有自己的口糧。若是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齡,清政府除了給予正常的費用之外,還要給學習的補貼。教師也單獨給予工資補貼,官員的家眷也有一定的銀兩、布匹。所以,從這些可以看出來,他們的生活是非常優越的。

在陵區的滿族人除了會獲得這些正常的費用之外,遇到特殊的情況,還有特殊的待遇:吉事有吉事銀,喪事有喪事銀,凶事有凶事銀。並且,如果他們自己的積蓄不夠的話,還可以提前支付四個月的工資,然後再分兩期還款。

雖然這些守陵人拿著朝廷的俸祿,但是,由於守陵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他們不得不給自己找些業餘生活。當時,他們主要的業餘生活就是聽音樂會,像石番會、二黃等,他們經常能看到這些表演。其中,石番會音樂會在陵區是很普遍的。在陵區各個營房有的時候是單獨演出,有的時候是串演。有人會不解,音樂會是怎麼到陵區的呢?這主要是因為陵區外圍的東韓村有宮廷的樂師,於是就傳到這個地方來了。東韓村的樂師們除了負責陵區的祭祀音樂之外,每到節假日的時候,各村也要串演。二黃這是過去的說法,現在叫京劇。所以說,易縣的京劇源於西陵,這是一點兒也不誇張的。

另外,西陵滿族人還有各種花會,諸如擺字龍燈、皮影、生仙會、太平會、少林會、杠子會之類。當時的擺字龍燈是泰妃陵內務府(現在叫忠義村)興起的。擺字龍燈也叫段龍,它一共有13節,就是慶祝雍正皇帝在位13年。還有一個說法,是說每年有12個月,加上閏月一共有13個月,它也象征著每一年,所以才有13節。擺字龍燈有一個龍頭做引導,後邊的13節龍節都可以組成字,比如,“天下太平”等,隻要是13筆畫之內的字,它都可以組成。此外,陵區還有其他娛樂活動,比如說踢毽子、鬥空竹、玩嘎拉哈、看冰戲,等等。綜上來看,滿族人在清朝的生活可以說是既充實又優越的。

民國時期的守陵人

清朝倒台之後,西陵滿族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西陵的守陵人也逐漸失去了皇糧俸祿的特殊的尊貴身份,他們也由皇親貴胄或者是貴族階層成為了普通的百姓,生活開始變得貧困不堪。這個時候,民國政府為了解決這些旗人的生計問題,就開始把陵區的土地或者是邊遠地區的土地調撥給他們,讓他們來種地,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對於陵寢區,民國政府也成立了專門的警察隊,來負責陵寢的守護。

沒有了皇糧俸祿的護陵人,生活開始變得非常艱難。當時有一些資料記載,到陵區裏邊的村落裏看這些護陵人的營房時,發現他們的房子滲漏得很嚴重,而且荒草滿地,營房裏麵幾乎沒有人煙。那麼,這些人當時幹什麼去了呢?原來,因為守陵人沒法生存下去,很多男的青壯年就跑到北京去當車夫了,而女的很多就賣到張家口的妓院裏麵去了,還有很多孩子也都送人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民國時期的這些護陵人的境遇是多麼淒慘。

後來,民國政府也考慮到這一點,於是就逐漸地改善這些護陵人的生活環境。先是給他們分地,西陵的禁區有800平方公裏浩瀚的麵積,幾百年來封山育林,全是漫無邊際的鬆林柏海。於是,民國政府就把陵區的土地劃成了三個區,靠近陵區的叫作吉地,是不能動的;最邊的山溝地方的那些地是三區地,也叫邊區地;還有中區地。最先分的是邊區地,把邊區地按人頭分給護陵人,每一個年滿10歲的人都給兩畝地。

當時,山溝裏長著很多樹,為了種地,人們不得不把這些樹都砍掉。然而,這些土地還是不足以滿足他們的生計,所以民國政府就在西陵區成立了河北省第二林墾局,然後把中區的土地又開始分給人們。因為這些護陵人的後裔自己不會種地,而山區中有很多貧苦的漢人沒有土地耕種,於是,這些漢人就跑到陵區來,租種護陵人的地,向他們交租子。由於陵區的土地在經過了二三百年的封護後,非常肥沃,漢人們租種的這個土地,經過耕種之後收成非常好,所以,很多漢人因為在這裏種地而逐漸積累了一些財富,就慢慢地在這裏落地生根了。這就是為何現在的西陵陵區的村落裏有一部分漢人存在的原因。

現如今,清西陵附近的十幾個村莊都是滿族村,世代居住著守陵人的後裔。這些村落都是在昔日守陵營房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謂營房就是管陵衙門辦公和護陵士兵居住的地方,清西陵界內共有這樣的營房幾十所,其規模大小、房舍多少雖然不盡相同,但建築形式是相似的。營房圍牆內房舍整齊有序,等級排列分明。從布局上看,戶戶相對,巷巷相對,建築形式也大體如一。這些村落雖說曆經了200多年的曆史變遷,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營房、營門、廟宇、街道等古樸建築的原始風貌。

故事傳說

西陵可以說是一個較為偏遠的地方,守陵官員們的生活狀態肯定遠不及京城,但據史料記載,守陵人在清朝的時候吃皇家的俸祿,皇家給予布匹,給予糧食,他們很清閑,很自在。但是清朝滅亡以後,沒有了生活來源,他們從貴族一下子變成了平頭老百姓,天壤之別的落差使得他們的生活一下子變得很困難。但是,他們不想把自己這種生活的窘困狀況顯現出來,因此就有了一個擦嘴油的故事,體現了民國時期以後,滿族人生活窘困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