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改變讓你成為有錢人:盡早精通專家告訴你的理財方法(2)(2 / 3)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收益越高越好,風險越低越好,但在風險和收益並存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認清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為自己的生活留有餘地。畢竟投資理財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而不是為了那一點多出來的收益讓自己變成投資的奴隸。

同一種投資工具,有不同的風險屬性

市場上有不同的投資工具,它們各有不同的特色及投資方式,沒有所謂的最好或最差的投資工具,隻有適合或不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了解投資屬性之後,接下來就要選擇相對應的投資工具,才是最正確的理財態度。

不過同樣是理財工具,視標的與操作技巧的不同,風險屬性也不一樣,以基金為例,風險屬性差別歸納如下:

避免不正確的期望,錯估投資報酬率

了解投資屬性之後,接下來認識風險承受度,我還是老話一句:“清楚自身風險偏好,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個人理財行為和決策經常是在有風險的環境中進行的,冒風險就要要求得到與風險相對的額外收益,否則就不值得去冒險。

可惜的是我觀察到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專注於收益率的比較,對相匹配的風險則視而不見或關注甚少。不同的人由於多種因素影響,其風險偏好也會各不相同,因此清楚自身的風險偏好,顯得尤為重要。

我遇到過一些自以為保守的投資人,當問到理想的投資報酬率時,他們告訴我的數字居然高達20%以上,而且喜歡當衝股票、買賣期貨,實在讓我嚇一跳,可見不了解自己的投資人不在少數。

我奉勸朋友們,通常債券、基金、股票、期貨的風險屬性是愈來愈高的,什麼樣的個性最好搭配什麼樣風險程度的理財工具,不然不正確的期望會導致錯估的投資報酬率,這對投資活動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貨幣擁有時間價值

貨幣擁有時間價值,這個理念可以說是西方金融理念的根源,也是金融發展到今天所倚仗的最根本的原則。理解了這個原則,對於我們理解金融產品、學習理財有決定性的幫助。很多人不明白,貨幣為什麼有時間價值,這個說來話長。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買房,一套80萬的房子,如果一次性付清,那麼就需要支付80萬元現款,而如果你隻付了30萬,貸款50萬,每月按揭,十年後付清。那麼,你為這套房子所付出的錢最終可能是130萬。也就是說,今天的50萬,相當於10年後的100萬(因為已經首付了30萬)。表麵上看是因為銀行收取了你的貸款利息,實際上貸款利率就是貨幣時間價值最直觀的體現。

換句話說,同樣的一塊錢,在昨天、今天、明天的價值是不同的。

所以,投資理財時,都應當有這跟弦在頭腦中,在做投資決策時,注意提醒自己,別忘了貨幣具有時間價值。

現值(PV)、未來值(FV)、貼現率(r)、期間(n)

請大家記住這個公式:FV=PV×(1+r)n。其中現值(PV),是表示目前的價值,未來值(FV)則是指未來的價值,貼現率(r),可以理解為投資人要求的投資回報率,也可以看做是借貸(融資)的成本利率(如貸款利率),期間(n)是表示現值和未來值之間的時間,一般以年為單位計算。用這個公式就能夠計算自己的投資回報率。然後,將多個理財、投資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適合的投資回報。

機會成本

此外,結合貨幣時間價值還應當考慮投資的機會成本。什麼叫機會成本?通俗點說,就是在作出一項選擇的同時所放棄的機會中最高那個成本。投資的時候,經常遇到選擇問題:比如,是該買基金還是買股票?是否提前還貸?投資黃金還是債券?投資自己繼續進修還是找個工作?等等。在麵臨這些選擇的時候,機會成本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它能幫助你更好地判斷。

風險與收益是孿生兄弟

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在金融行業工作的人都知道這個基本原理。對於投資者而言,一般風險越大的項目,要求的投資回報就越高,風險與投資收益有著直接相關性。

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也要有相應的意識。不同的理財工具(也就是投資工具),有不同的收益和風險,一定的收益必定伴隨著相應地風險。如果哪個投資工具說高收益、低風險,甚至無風險,這裏麵十之八九有問題,還可能是騙局。我們要做的是,針對各種理財工具的收益性、風險性以及不同的特點進行組合,做合理分配,以求達到風險相同的情況下收益最大,或者收益相同的情況下風險最小的最佳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