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越高,就更需要理財
收入越高,越需要理財,因為你的收入高,理財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會比收入低的人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更大。
有人說了,我就不怎麼理財,當然我也不會每月花光光,自己一樣過得很好。每年還能剩一點錢夠零花。有這樣想法的也是大有人在。乍一聽,好像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挺好,不用費心去理財,有錢就花,沒錢就不花。但是,細想一下,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財麼?即使不去考慮你過幾年可能會麵臨買房、裝修、結婚的事情(假設你家裏幫你解決了這筆費用),你就真的高枕無憂了麼?假如你或者你的家人突然有人得了大病,需要很多錢來醫治時,你該怎麼辦?也許這時候你不會想到是因為自己平時不理財導致無法抵禦這些風險,而隻會想我怎麼這麼“背”。假如你平時就有足夠的風險意識,懂得未雨綢繆,遇到問題可能就會是另一種結果。我們要說的是,很多人有的“我不需要理財”的觀點也是錯誤的,不論你收入是否真的很充足(除非你的家產跟比爾?蓋茨或李嘉誠有一拚,可以不用理財——其實錢越多越需要打理,如果不理財恐怕一輩子也不可能像這兩人那麼富有。而且,不論是蓋茨,還是李嘉誠,他們都絕對是理財一流高手),你都有必要理財,合理的理財能增強你和你的家庭抵禦意外風險的能力,也能使你的手頭更加寬裕,生活質量更高。
小李,27歲,在某公司做大客戶經理,工作四年,年收入能達到15萬元以上。自己買了一輛大眾POLO,每天開車上下班,平時消費很高,也從來不在家做飯,穿戴的基本都是名牌,晚上還經常去三裏屯或是後海的酒吧消費。不可謂不瀟灑。而且他一直也認為,像他這樣的情況根本不需要理財。對於公司業餘組織的理財谘詢課他也從來不聽。工作幾年下來享受了不少,可“銀庫”裏沒存下什麼“銀子”。都消費了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老家突然來了電話說他母親得肺癌,要做手術,手術費一下子就要十幾萬。家裏認為小李的收入這麼高,應該能承擔這筆費用。這下小李傻眼了,平常花錢如流水,真到急用的時候,沒錢了。怎麼辦,沒錢母親的病也得治啊,隻好去借。還好小李周圍有些好朋友還有一些積蓄,東拚西湊總算把救命錢給拿出來了。小李急忙把錢彙給家裏,算是救了急。而這些借錢給小李的朋友們都很奇怪,小李這麼高的收入,工作都四年了,怎麼連十幾萬都拿不出來。他的錢都哪去了?而小李自己也很慚愧,他從這件事上長了記性,以後也不那麼亂消費了,慢慢開始學習理財。
按理說,像小李這種工作條件以及他的收入能力,平常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發生的話,一般經濟問題都難不到小李。可是偏偏遇到了母親大病的特殊情況,他的“風險防禦係統”一下子就崩潰了。其實,如果小李之前稍微有一點理財意識,像他這樣的收入,完全可以輕易解決這個問題。而他的生活風險抵禦能力也應該是很強的。正因為他認為自己收入高,不需要理財,才導致這樣的情況。
你理財,財理你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作為社會經濟的組成個體,每個人都有著相應的理財需要,因為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不要以為每個月薪水不夠花就沒有理財的必要,以為理財是富翁的專利。這是對理財概念性的誤解。理財簡單地講就是開源節流,管理好自己的錢。有餘款的時候要學習投資理財,錢不夠用就要反省自身,用理財知識來為自己省錢。
理財是無所不在的,它是每個人的本能。人人都可以成為理財大師。因為理財不需要高深的知識,隻是做加減法而已。
從現在開始調整自己的理財觀念,不要害怕自己什麼都不懂,一點基本的財務知識加上良好的理財習慣,再加上對理財足夠的重視,就可以擺脫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的被動局麵。
在美國學者克萊鬆的《巴比倫富翁的秘密》一書中,作者通過巴比倫第一富翁之口,向我們闡述了理財的七個秘訣:
第一條秘訣:當你的錢袋裏有10塊錢時,最多隻能花掉9塊錢。
第二條秘訣:一切花費都須有預算,人們應當把錢花在正當的事物上麵。
第三條秘訣:使每一塊錢都替你掙錢,讓金錢源源不斷流入你的錢袋。
第四條秘訣:投資一定要安全可靠,這樣才不會喪失財富。
第五條秘訣:擁有自己的住宅。正如巴比倫國王用雄偉的城牆圍繞城市,有堅定發財意誌的人一定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家園。
第六條秘訣:為了防老和養家,應該盡早準備必需的金錢。
第七條秘訣:培養自己的力量,從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智慧,這樣就會有自信去實現自己的願望。
巴比倫富翁的七大秘訣告訴了我們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含義吧!
第一條秘訣可稱為“1/10”儲蓄法,其思想就是:不要讓支出大於收入。花掉的錢隻能換來衣食,而存下的錢卻可以生出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