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高薪水比不上會理財:別讓沒錢成為你的理財借口(1)(3 / 3)

大多數富人的財產都是以房地產、股票的方式存放,而大多數窮人的財產不是揮霍一空就是存在銀行裏,他們認為那才是最保險的。

金錢是一種可即刻伸縮的能源,讓它流動起來,那它就是你的搖錢樹。

理財能力決定了你的收入。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應及早地開始理財鍛煉,找到自己的搖錢樹。在你小的時候,你種下一粒樹的種子,它就會跟你一樣逐漸成長。其實,在理財方麵也是如此。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永遠不要低估金錢的價值;永遠不要高估金錢的價值……善用金錢吧!”

快快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學習理財,好好規劃你的“錢”途,為今天的美麗和明日的精彩!

“我沒財可理”隻是一種借口

許多朋友在談到理財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我沒有錢可以理。”這句話的“出鏡率”甚高。我幾乎遇到過的80%以上的年輕朋友都會這麼說,尤其剛畢業工作不久的年輕朋友更是如此。你真的無財可理嗎?讓我們看看下麵的例子,也許從中你會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王,22歲,本科畢業,工作剛半年,未婚,月收入2600元左右;小劉,25歲,專科畢業,工作3年,未婚,月收入1500左右。按常理說小王每月收入2600元,比小劉多500元。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事實真是這樣麼?他們兩人均是每月月初單位開支,結果同樣是半年,半年後,小劉存下了3300元,小王隻存下了不到600元。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看看兩人的收支情況吧如下表所示,小王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小劉,除去這些基本消費,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麵還有一大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王的26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而小劉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隻有800元,又沒有抽煙喝酒等其他嗜好,喜歡看書,每月花費100元左右買書。這樣算下來,小劉每月的開銷大概在900元,半年能節餘3600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劉半年下來存了3300元,之後他又把其中的3000元轉成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到期不取,自動續存。從上麵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聲稱自己沒有錢理財的小王,真的沒有錢可以理財嗎?那為什麼收入比他少的小劉卻有積蓄。大家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小王並不是沒有錢可以理,而是根本沒有理財的意識。其實比小王收入低得多的大有人在,可是一樣能理財。我們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族,部分人收入比小王要高,可理財能力不一定比他好,經常不到月底就沒錢了。甚至還要借錢過日子。看到這裏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吧?所以千萬不要告訴自己“我沒財可理”,要告訴自己“我要從現在開始理財!”

小王400;商場購置500;

食堂+

飯館700;單位附近,二居中的一居200;公交+偶爾打車200;

手機500;旅行、健身,購置電子產品2600100

小劉100;批發市場購置300;

自己做,帶飯250;偏遠與朋友合租幾居中的一間50;自行車+公交100;

小靈通100;

書籍等1500600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永遠不要認為自己無財可理,隻要你有經濟收入就應該嚐試開始理財。這樣才能給自己的財富大廈添磚加瓦。

單身一族理財基礎三步走

單身時間一般是1~5年,時間段一般是畢業後工作的1~5年中,這段時期的特點是:一般收入相對較低,而且朋友、同學多,經常聚會,還有談戀愛的情況,花銷較大。所以這段時期的理財不以投資獲利為重點,而以積累(資金或經驗)為主,這段時期的理財步驟為:節財計劃→資產增值計劃(這裏是廣義的資產增值,有多種投資方式,視你的個人情況而定)→應急基金→購置住房。戰略方針是“積累為主,獲利為輔”。根據這個方針我們具體的建議是分三步:存,省,投。

存,即要求你每個月雷打不動的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存入銀行賬戶,這是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第一步,一般建議提取10%~20%的收入每月存款。當然這個比例,也不是完全固定不變的,這要視實際收入和生活消費成本而定,但是在說到存這一點的時候,要跟大家強調一點,存款要注意順序,順序一定是先存再消費,千萬不要在每個月底等消費完了以後剩餘的錢再拿來存,這樣很容易讓你的存款大計泡湯,因為如果每月先存了錢,之後的錢用於消費,你就會自覺地節省不必要的開銷,而且並不會因為這部分存款而感覺到手頭拮據,而如果先消費,再存款,則很容易,就把原本計劃存的錢也消費掉了,所以建議大家一定要養成先存款後消費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