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情與疾病的關係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正常的情誌活動不會成為致病因素。隻有突然的、強烈的、持久的情誌刺激,超出人體的適應範圍,致使髒腑功能紊亂,才能引起疾病。七情致病直接影響五髒的功能活動。
(一)七情與五髒的關係
心在誌為喜,肝在誌為怒,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憂,腎在誌為恐。另有悲和驚,一般認為悲屬肺,驚屬心。七情致病以心、肝、脾最為多見。
(二)七情的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髒怒傷肝,喜和驚傷心,思傷脾,悲和憂傷肺,恐傷腎。
2.影響內髒氣機情誌所傷,致使髒腑氣機紊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憂則氣沉,思則氣結,恐則氣下。
三、飲食失宜、勞逸失當、胎傳因素與疾病的關係
1.飲食失宜包括飲食過飽或過饑,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等,飲食偏嗜又有偏食寒熱或五味偏食等。
2.勞逸失當指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過勞”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和房勞過度。“過逸”指長期不從事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
3.胎傳因素指由胎兒時期帶來的,至出生後而發病的因素。包括胎弱和胎毒。
四、痰飲和疼血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痰飲和瘀血,是髒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但又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機體的某些髒腑組織,繼發其他各種病證,而成為致病因素。
(一)痰飲
1.痰飲的概念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的局部或全身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黏稠者稱痰,清稀者稱飲。
2.痰飲的致病特點
痰證在肺,喘咳咳痰;在心,胸悶心悸;甚者,神昏癡呆,癲狂;在胃,惡心嘔吐,胃脘痞滿;在經絡筋骨,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陰疽流注;上犯於頭,眩暈;結於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飲證飲留腸間,腸鳴有聲;飲在胸脅,胸脅脹滿,咳唾引痛;在胸膈,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溢於肌表,水腫,無汗,身體疼痛。
(二)瘀血
1.概念疲血是指體內局部血液的停滯,包括離經之血,或血運不暢阻於經脈、髒腑及其他部位的血液。
2.成因一是氣虛、氣滯、血寒、血熱。二是內外傷所致。
3.致病特點瘀血證的共同點是:疼痛拒按,刺痛,夜間更甚,痛處固定不移;青紫腫脹,久聚不散,有痞塊;血色暗紫,伴血塊,肌膚甲錯,唇甲青紫,舌色暗紫,有瘀點等。
第八節 發病與病機
考試要點
1.掌握發病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病機。
2.熟悉病機、正氣與邪氣的概念;氣、血、津液失常病機的特點。了解體質因素與疾病的關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病機,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製。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與患病機體的正氣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水液代謝失常都屬於基本病機。
一、邪正的概念與發病
(一)正氣與邪氣的概念
1.正氣
正氣是存在於人體內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種物質的總稱。正氣所包括的各種物質是精、氣、血、津液(或稱氣血陰陽)。
2.邪氣
邪氣是存在於外在環境中的,或人體內部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種因素,即上述的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失宜、痰飲瘀血等。
(二)發病的基本原理
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麵的因素都是不能忽視的,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1.正氣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人體正氣的強弱,可以決定疾病的發生與否,並與發病部位、程度輕重有關。
2.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邪氣是發病的條件,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如機械損傷、化學毒劑、疫癘邪氣等。不論正氣強弱,都能對人體產生一定的損害,引起疾病的發生。
(三)體質與發病
1.體質的概念體質是人體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功能(包括心理氣質)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父母的體質狀況,直接影響子女的體質,這是人的體質形成的第一因素。環境的汙染、社會製度、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條件、衛生設施等也是影響人體體質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