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寒冬,進入初春,地處大海之濱的齊國,開始兵峰直指魯國北境。
齊國文明曆來自成一格,在許多方麵與中原列國有很大的不同,中原列國在節氣上是二十四節氣,到了這個齊國之後,一年就有了三十個節氣。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來區分,齊國的春季有八個節氣:地氣發、小卯、天氣下、義氣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有七個節氣:小郢、絕氣下、中郢、中絕、小暑至、中暑、大暑終;秋季有有八個節氣:期風至、小卯、白露下、複理、始節、始卯、中卯、下卯;冬季有七個節氣: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大寒、大寒之陰、大寒之終。如此一來,齊國的春、秋兩季分別是三個月還要多一旬夏、冬兩季又分別少了兩旬。
這種節令的劃分,從西周時期的老齊國就全國奉行了。據說這是根據齊國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有關係,周人興盛的陝西地區主要是溫帶季風氣候,溫度較為適中,降水明顯,冬季溫暖濕潤,四季也較為分明。而齊人所處的山東地區,則屬暖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由於臨近東海之濱,春秋兩季較為短暫,冬夏兩季時間較長。當時的齊人不善於耕作,首任國君薑子牙受封齊國的時候,便將農耕勞作與官府政令按照這種次序編排為三十個節氣。當年薑子牙,顯然就看到這種特點,因此才把春秋季節的時間劃分得更為細致,農人官吏便才能有章可循。
這種節氣劃分在齊國的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自此以下,陰陽之數,日辰之名,於世國異,政家殊俗。此但齊獨行,不及天下。”按照這種說法,齊國的節氣跟陰陽五行學說有所關係,而中原人的五行學說本也是源自於齊國,從齊人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文化中,後世百家學派曆經分析總結才提煉出的五行學說,由此可見,齊人的三十節氣對其影響絕對非常之深。
官府政令也曆來跟隨節氣而劃分,春、夏、秋、冬每季各五政。春而撫恤、赦免、督民、裁決、禁狩獵;夏而開墓、開地窖、禁隨意、督耕種、修繕;秋而禁賭博、口閑、催秋收、督補休、屯物備冬;冬而斷刑牢獄、撫恤老幼、祭祀宗廟、捕奸盜、禁遷移。
齊地瀕臨大海,通魚鹽之利,其俗彌侈;內陸又麵山,民多狩獵,又有尚武精神;可到了數百年後的齊國,民又多苦役,官吏多慵懶之風;故季劄論樂,謂齊風:“泱泱乎,大風也哉”。故有齊風之歌兩篇:
《雞鳴》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東方未明》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顛之倒之,自公召至。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
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齊國這個幾百年來的古國,自薑太公呂尚始到為今的齊宣公呂積,已經在東海之濱的齊地延續了數百年之久。如今的齊國雖然還是薑姓齊國,但實際王權已經旁落他人,目前的齊國國君不過是別人的傀儡罷了,真正掌握齊國權利的是相國田和。
早在公元前481年,田恒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齊簡公,擁立簡公弟弟公子驁為國君,是為平公。自此之後,田恒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後在田襄子、田莊子幾代人的努力下,田氏家族逐漸專權於齊國朝野,齊國名為薑齊,實則已為田氏齊國。
臨淄城是齊國的都城,臨淄的名於齊獻公元年(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將齊胡公諸子盡數驅逐出齊國,就此將都城由薄姑遷回營丘,並擴建營丘城,因營丘臨靠淄水,故改名為臨淄。
那布滿藤條的牆壁,冬日雪飛 ,春日露珠,夏日炎曬,秋風爽朗,這座古老的城池依然在淄水旁聳起而立,曆經數百年的變遷,臨淄已經是戰國僅次於周天子的大城。臨淄城是由大城和小城兩部分組成,大城為敦城,是官吏府邸、列國使節驛站、國人居所、商旅各商坊等組成,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是國君君主的宮城,兩城相連,整體南北長,東西短,整個程長方形;在南門城樓上飄搖的大纛旗飄蕩在箭樓前,紫麵大纛旗中間的“齊”字依稀可見。
三月節令地發節剛過,便進入了小卯,齊國都城臨淄王宮已經一片忙碌,一年之中的春季朝會開始了。
這天臨淄上空陽光明媚,依依楊柳在宮殿四處令人沉醉,刹那間,華夏大地盡彰顯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