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

一、醫學模式的概念與演變

①醫學模式的概念;

②醫學模式的演變;

③生物醫學模式的貢獻與局限。

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①產生的背景;

②模式的內容;

③模式的影響。

三、健康觀

①傳統健康觀;

②現代健康觀。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學模式的概念與演變

1.醫學模式的概念

醫學模式是在不同的曆史階段由於社會生產力和醫學科學發展的水平不同,人們認識、觀察和處理醫學問題的思維方式方法也有差異,它是對人類的健康與疾病特點的高度概括,也是人類在獲取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醫學模式不是不變的,而是在人類醫學實踐中不斷充實,不斷深化,並逐步完善的。己經發展成為處理衛生工作的理論依據。

①個體醫學與群眾醫學的關係;

②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的關係;

③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的關係;

④防治疾病與增進健康的關係;

⑤醫學科學與衛生管理的關係。

2.醫學模式的演變

①神靈主義的醫學模式。古代認為人類的生命與健康是上帝所賜,疾病和災禍是上帝對人們的懲罰。保護健康與治療疾病乞求-屍上帝。

②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健康與疾病有了初步的了解,產生了粗淺的理性概括,它是中醫學的奠基石。中醫的內因外因學說,開始把健康與疾病和人類生活環境的關係聯係起來觀察與思考,並產生了中醫理論體係。

③機械論醫學模式。稱實驗醫學模式,歐洲文藝複興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進步,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大自然,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這種觀點把人也當作機器,人類的疾病就像機器出現故障或失靈。機械論醫學模式認為生命活動是機械性運動,保護健康就像維護機器一樣,發生疾病就像機器壞了零件一樣。忽視了人類機體的生物複雜性以及社會複雜性,產生了對人體觀察的片麵性和機械性。

3.生物醫學模式的貢獻與局限

生物科學的發展,產生了眾多的基礎醫學學科,並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係,使人們從生物學觀點來認識生命現象以及健康和疾病間的關係。生物醫學模式的建立,形成與發展,使人類對傳染病的控製取得了重大進展,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在基礎醫學方麵,闡明與揭示了許多生物因素所致的人類疾病,確立了生物性病因的概念,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在臨床方麵,促進了外科學的發展,建立了消毒滅菌措施,使手術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隨著疾病譜的改變和醫學科學的發展,逐漸暴露了生物醫學模式的片麵性和局限性。人類的健康與疾病不是由生物因素可以完全解釋,疾病不單是由生物因素所致。傳染性疾病是這樣,眾多的非傳染性疾病更是這樣。除生物因素外,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單純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現代醫學模式過渡。

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產生的背景

進入20世紀以來,尤其是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的疾病譜大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急性傳染性疾病逐步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一轉變在發達國家較早,如美國是在20年代至30年代之間完成的,在發展中國家轉變較晚,如我國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之間完成的這一轉變。其標誌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在死因譜中占主要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正導致成誘發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我國的研究也是如此,生物性因素在死亡原因中的比重正逐漸下降,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和衛生服務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