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性的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存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人類對衛生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已不滿足於不生疾病,要求增進健康水平,要求合理營養,良好的生活勞動條件與生活方式,平衡的心理與健康的心態,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為了適應人們的這一要求,又提出了醫學模式應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現代醫學模式的需要。

2.模式的內容

現代醫學模式概括了影響人類疾病與健康的全部因素,從醫學整體觀點出發,綜合分析了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綜合作用,突出了社會心理因素在慢性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關於現代醫學模式的結構與內容,許多學者認為,環境因素,特別是社會環境,對人類的健康影響很大,而且與生物遺傳因素、行為生活方式和衛生服務是相互聯係與相互作用的。

①環境因素:包括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機體的心理狀態。

②生活方式:包括了消費娛樂方式、生活性有害因素與職業性有害因素。

③生物遺傳:包括了存在於機體內部的遺傳因素,機體的成熟與老化。

④醫療服務方麵:包括了疾病的治療與康複和防止疾病發生的預防性服務。

3.模式的影響

(1)對醫學科的影響

從基礎醫學來看,過去側重於研究生物性病因,現已擴展到研究多病因。對臨床醫學來看,在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決不單是診治病人。疾病即是生理上的改變,也存在心理上的變態。臨床醫生在診治器質性疾病的同時,也要進行心理上的治療,使病人恢複心理狀態的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恢複。從預防醫學來看,預防疾病決不能單靠生物科學和醫療技術,還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使人們不僅不生病或少生病,還要提高生存的質量,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2)醫療服務方麵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衛生服務的形式,也發生了改變。

①由醫療性服務擴大到全民預防性服務。

②由醫療技術性服務擴大到技術性服務。

③由醫院內服務延伸到醫院外服務。

④由生理性服務擴大到心理服務。

(3)醫學教育方麵

在現代醫學模式的指導下,要求貫徹教育、研究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改變在生物醫學模式指導下傳統的教育思想,擴充必要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以更新觀念,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掌握三級預防的觀點,學會健康教育的方法。為防病治病,增進人類的健康服務。

三、健康觀

1.傳統健康觀

傳統的健康觀念是相對於不患某種疾病而言。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狀態和良好的適應能力。健康一詞的概念也是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傳統的健康觀認為無病就是健康。

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都是隨時存在的。一般認為損害了健康,就意味著疾病,外在的表現就是所患疾病的症狀與體征。健康與疾病在特定狀態下可以共存,健康與不健康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健康。

2.現代健康觀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概念進行了限定,認為健康是軀體、精神、社會三方麵的完滿狀態,除具備上述三方麵外,還有幾條標準加以限製。

①健康的機體應該是無病或無異常;

②身體發育勻稱,生理功能協調;

③健康的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④健康的機體應該長壽;

⑤健康的個體應該是人群中和諧的一員。

尤其是在現代健康觀中,除不患器質性疾病外,更注重強調心理狀態的平衡和對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良好適應能力。心情愉快,適應能力強,有一個穩定的心態是現代健康觀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