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習俗、宗教、教育對健康的影響
(1)風俗習慣與健康
風俗指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一般是對社會人群而言。習慣指人們在長期生活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習慣一般指個人而言。風俗習慣經常連用。由於風俗習慣屬於一種傳統文化,因此越是古老的生活形態中,風俗習慣的作用愈強烈。風俗習慣與人類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良好的風俗習慣有益於健康;不良的風俗習慣可導出不良行為,危及健康。
(2)宗教信仰與健康
宗教是以對神的崇拜和神的旨意為核心的信仰與行為準則的總和。宗教主要通過給人們以精神寄托、宣揚代表神的旨意、宣揚不同的人生觀、宗教儀式和禁令等影響人類健康。這些宗教活動,有的對人類健康有積極作用,有的則產生消極作用。
(3)教育與健康
教育是人類社會化的過程和手段。教育有兩種職能,一是按社會需要傳授知識,即對人的智能進行規範;二是傳播社會準則,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從健康角度看,教育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人們健康生活的能力及生活方式。
人們的生活模式是以經濟為基礎,以文化為導向。是否有物質生活資料,這是一個經濟問題;如何消費這些資料,這是一個文化問題。判斷受教育程度對人們健康的影響,消費結構和閑暇時間如何安排,是兩個重要的指標。
四、家庭與健康
家庭對健康十分重要,家庭是休養生息的主要場所,2/3以上的時間是在家庭當中度過,和睦溫馨的家庭有利於健康,不和睦的畸形家庭不僅不利於健康,還導致多種疾病高發。
1.家庭的類型
(1)傳統式
傳統的三代及三代以上同堂的大家庭,是我國過去主要的家庭類型。
(2)現代式家庭
由三口或四口人組成;夫妻雙方是現代家庭的主體,雙方的關係是家庭的主要矛盾。要處理好雙方家庭的關係,雙方要相互關心,相互愛護,誠懇的和睦相處,關心孩子的成長。加強相互的交流與溝通。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利於全家人的身心健康。
(3)畸形式家庭
①父母離婚的家庭,離婚不僅使夫婦雙方的精神受到刺激,有的甚至產生仇恨,不利於身心健康,極易導致多種心身疾病的發生,對孩子的成長也極為不利。
②缺少父親或缺少母親,都屬不健全的家庭,孩子得不到父母任何一方的關懷,在孩子的心理上都會出現某種缺陷。
③父母雙亡的家庭,孩子心理創傷太大,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的功能
①養育子女,任何一個家庭均承擔著生兒育女的社會責任,有權力生育,更有責任撫養他們長大,讓他們盡可能受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②生產和消費,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個獨立核算和自行消費的單位。即考慮家庭收入的來源,也要注意消費的結構。
③贍養老人,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最強,尤其是有老人健在的家庭,被人們看作是幸福美滿的家庭。贍養老人是每個人都必須承擔的義務。
④休息和娛樂,家庭是休息娛樂的重要場所。
3.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也有一個建立,成長、老化的階段,根據每個時期的特點把家庭的生命周期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①結婚無孩階段。婚姻意味著家庭的建立與家庭生活的開始。頭一兩年無孩子,夫婦雙方處的比較好,家庭矛盾也較少。
②生育階段。孩子出生後,多了一位新的家庭成員,家務事情增多,雙方都要有家庭觀念,照顧好孩子,關心家庭。
③離巢階段。孩子漸大,雙方忙於工作對家庭關心注意較少。該階段夫婦關係易出現變化,此期是家庭的危險期,應加強交流與溝通。
④空巢階段。孩子長大參加工作離開家庭,隻剩下夫婦兩人。
⑤孤寡階段。夫婦雙方有一方去世,家庭處於不健全狀態。生存的一方在各方麵受到影響,該類人群死亡率明顯升高。
4.具有高危因素的家庭
高危家庭是由家庭成員不健全或家庭成員中有不良習慣或長期患有、慢性病而造成的。
①單親家庭,父母離異或一方病故所致。
②酗酒、吸毒、賭博的家庭。家庭成員有以上行為者,是家庭不安定的因素。
③家有精神病患者,先天性癡呆,殘疾者或長期重病者。
④家庭處於崩潰和受社會歧視的家庭均屬高度危險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