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是在不斷的運用和鍛煉中得到健全的,眼睛的功能也是一樣。科學家已經證實:在動物的視覺發育過程中,會有一段對外界刺激敏感的鍛煉,稱為“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對於人類而言,是指從出生到8歲的這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如果眼睛因某些原因看不見或看不清楚,就會影響到他的視力發育。而這些影響視力發育的原因在敏感期內的作用極大,它使兒童在過了8歲之後,視力很難恢複正常(即使影響視力發育的原因已經去除)。

為了防治弱視,家長要搞清楚病因。如是後天不正常者,要及時配戴合適的眼鏡,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指導患兒進行積極的功能鍛煉。在這一點上,家長、幼兒園乃至全社會需要密切配合,使患兒在最小年齡階段得到診治。每一個嬰幼兒身邊的成年人都應當在孩子小時就給予充分的重視。比如,發現孩子有看東西吃力的表現、不正確的閱讀姿勢(歪著頭看電視,眯縫著眼,往前湊)、或幹脆不愛看電視、愣神或專著看某物時出現了“對眼兒”或歪頭斜眼看等,家長就應警惕:是否是弱視?還有的家長因孩子自幼就因別的原因戴上眼鏡,而忽視照管孩子的眼睛。如果發現孩子已經弱視,應及早請醫生治療。

好動的兒童未必就是多動症

“多動症”是由輕微腦功能失調引起的。美國報道兒童的發病率為20%,我國為10%以內。其中男孩多於女孩,兩者比例為9∶1。“多動症”兒童有哪些症狀?

注意障礙。患兒注意力很難集中,幹什麼事情總是半途而廢,即使遊戲也不例外。入學後的表現更為明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的時間很短。就是在家看電視,也隻能安坐片刻,馬上起來走動。

活動過度。自小活動量大,學會走就不喜歡坐,學會爬樓梯就上下不停地爬。入學後其他孩子能限製自己的活動,患兒則小動作不斷,甚至會擅自走動。即使入睡也常翻動身體、磨牙、說夢話。他們中的一半動作出現不協調,不會係紐扣、鞋帶,不會用剪刀。

感知覺障礙。視覺—運動障礙,空間位置知覺障礙,左右辨別不準,經常反穿鞋子,視覺—聽覺轉換困難等。

情緒和行為障礙。情緒不穩,極易衝動,稍受挫折就發脾氣、哭鬧。經常主動與同學爭吵、打架,還會做不顧危險從高處跳下等不計後果的事情。

學習困難。雖然患兒智力大多正常,但學習成績普遍很差。這是由於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造成的。他們的閱讀、計算、繪畫、手工等都會受到感知障礙的影響。

在治療上,主要依靠藥物,但僅靠藥物遠遠不夠,同時還要結合一係列心理治療。

父母如何幫助多動兒童

兒科大夫提醒家長,在孩子滿3歲以後,可以從他日常的行為表現觀察他是否有“多動”情形,譬如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和需要比較專心才能進行的事情,孩子是否能夠專注?是否想要努力完成?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做事情沒有方向、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最好帶孩子到醫院接受評估測驗,檢查孩子的感覺統合是否正常。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有效避免對孩子的誤解、耽誤,避免親子失和等問題的發生。

父母也可在家中對孩子進行訓練。訓練時,應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避免“嘮叨”和“批評”。

不停地批評隻會使孩子失去信心,嘮叨也隻會產生負麵的影響。要明白無誤地告訴孩子,咱們現在要做什麼事,中間不許停下,不許被別的事情打斷,堅持到底,然後問孩子聽清楚沒有(必要時讓他重複),孩子沒有疑問了,就開始做。不要事先不給孩子安排,等到他無聊之極、做出某些事情之後,再說“不要亂動”、“不要這樣”、“你怎麼就在這裏發呆”等等充滿責備的話,讓孩子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好。要用肯定的語言代替禁止句,比如用“坐在椅子上”代替“不要亂動”。

如果要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就必須讓孩子一次隻做一件事,而且在固定的時間內做同樣的事情,不宜常常改變已經訂好的計劃。不要在孩子正做這件事時,過去提醒他其他事情。去除孩子周圍環境中易於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物品,桌麵整齊,不堆放雜物。另外,家長不要在此時看電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兒童對一定事物所抱的積極態度。它是兒童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

求知欲是兒童力求認識、探索客觀世界,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一種意向活動。孩子對周圍不明白的事物或現象,總愛問個“是什麼”、“為什麼”,都想知道,都想懂得,這就是求知欲的表現。

孩子一旦有了興趣和求知欲,就能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積極地探究,也就能自覺自願主動愉快地去學習。所以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他們探究新事物的動力,也是推動他們學習新知識和從事活動的一種精神力量。孩子上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學習的主要工具又是書本。家長應經常找一些圖畫書給孩子看,要經常念一些內容有趣的書給孩子聽,這是很有益處的。可以告訴孩子:“你看,書裏可以讓人懂得許多事情,上學以後,認識的字多了,自己就可以看書,能懂得許許多多的道理,那多好!”從而激發孩子熱愛課本的興趣,促進迫切上學的願望。

如何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是對玩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看電視、玩遊戲那樣投入呢?首先,家長要從小啟發和引導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在3—5歲時特別愛問“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麵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家長被問得張口結舌,有的則會不耐煩,不願意被孩子纏得沒完沒了。其實這些問題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家長麵對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應該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解釋,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對一些物理現象有感性的認識。如果孩子沒有問題,家長還要主動給孩子講,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其實在他們似懂非懂的時候,也能了解許多知識。孩子的大腦是非常活躍的,家長不能忽略從小對孩子的教育。

家長要充滿熱情地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的態度對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影響,因為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特別渴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可是家長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經常不負責任地、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孩子的求知欲。當孩子做得好時,應適時表揚,可當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敗時,要先發現孩子有創造性的一麵,然後再鼓勵他們。

對於因學習困難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家長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找到困難的原因,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的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後不會做作業,往往會受到家長的訓斥,甚至打罵,這樣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